等待处理…

半坡遗址

2023年08月11日

从西安市中心向东行,越过浐水桥,有一座半坡遗址博物馆。到那里一游,就会大致了解六千多年前先民们是如何生活在西安这块土地上的。

一走进博物馆的大门,迎面就是一座半坡姑娘汲水的塑像,后边是一座造形优美的拱形大厅,上面是郭沫若同志书写的“半坡遗址”四个人字。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半坡人生活的大概情况。

半坡遗址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一个村落的主要部分,分居住区、制陶工场和墓葬区。居住区周围有一条宽深各五、六米的防御大沟。四十多座房子排列在一起。中心是一座集体活动用的大房子。房子分方圆两种,房中间有一火塘,是煮饭、取暖、照明用的。居住区有窖穴,是集体的仓库。

半坡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凭着石、骨制的工具进行刀耕火种。妇女不但是农业生产的主力,而且己能纺织、缝纫和鞣制皮革。主要粮食作物是粟。除饲养猪狗之类的家畜外,他们还要打猎、捕鱼。半坡人能熟练地制造各种陶器,并设立了公共窑场。陶器上绘有鱼蛙虫等花饰,还刻有记号,这是汉字的雏形。墓葬区里女姓墓较多,说明了妇女是氏族的中心。男女分葬意味着实行不牢固的对偶婚。

郭沫若同志曾为半坡写诗道:“彩陶形制美,花纹也奇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迹中,独不见文书。”陈连康

上篇:谜语征稿启事唇齿相依
下篇:青春寄语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82/12/19821207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82-12/07/026955.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