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头放着一份材料,那上面写着:西安仪表厂业余文学创作组,成立于一九七二年,共十五人。该组成员现已出版过长篇小说一部、短篇小说集一本、文学评论集一本,在全国各报刊上发表过小说、散文、诗歌二百多篇;他们先后接待过外国和港澳的文学团体;还与著名女作家韩素音、於梨华等进行过座谈、互赠过作品;香港一家颇有影响的进步刊物曾发表过对他们的访问记;他们的一些作品还被译成英、法等外国文字……
一个只有十五个人的创作组,竟能为社会奉献出这么多的精神食粮!他们是怎样取得这些成果的呢?为此,记者访问了这个创作组。
西安作协会员、长篇小说《04号产品》的作者、组长丁盈川对记者说:“促使我们取得成绩的最根本原因有三条:领导重视;组员刻苦;群众支持。”他说,领导和工人群众为创作组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经常把厂内外的一些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介绍给创作组,并为他们提供了采访、体验生活等方便。厂里还经常组织创作组学习党的文艺政策,免费给他们订了书报。工会也拨出专款,每年给组员报销十元钱购书款,使他们真正有书读、有报看,以便不断提高思想和艺术水平。
马儿吃足了草,自然是要跑的。创作组的同志不负期望,以自己优秀的创作,回报了领导和群众的支持。目前,创作组成员中已有两人加入作协,并为国家正式刊物输送了两名编辑人才。记者采访时,他们正聚在一起学习《文艺工作者公约》和党中央有关繁荣新时期创作的文件,争取不负大好春光,用更多更好的作品献给我们的时代。
(本报记者 朱士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