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好女儿赵梦桃,从没有在人们的心里消失过, “赵梦桃小组”的荣誉,也一直被人们颂着。
一九六三年命名的“赵梦桃小组”,至今已有二十个春秋。组里的人员换了四次,但梦桃“不让一个姐妹掉队”的好传统、好作风,却始终没有变。组里有个叫冯绍英的青年,从小没了父亲,总在母亲身边,性格比较孤僻。八〇年她进厂当了工人,母亲退休回了西安。从那时起,小冯就整日闷闷不乐。小组的霍志英等同志看到后,就主动与她住在一起,并拉她参加团日活动。日子一久,小冯变得爱说话了,性格也变得坚强多了。去年,来自湖南的先进接头技术标兵李建平,传授底管接头操作法时,她留心看,刻苦练,不但很快掌握了技术,还带出了徒弟。
为了发扬“梦桃精神”,组里的老同志们出了更多的辛勤浇灌的汗水。党小组长王广玲是五十年代留下的唯一的老组员,也是操心最多的好“大姐”。去年七月,小刘刚生下孩子,她母亲就亡故了。为了不让小刘精神上受刺激,王广玲立即从互助会借了五十元,帮着料理了她母亲的后事。接着又让一名同志把小刘送到了河南她爱人的所在部队,使她毫无负担地坐完了“月子”。王广玲对新上车的青工,都要亲自带一带,帮一帮,用梦桃的“换车”精神,换来了姐妹们一颗颗火热的心。
织车工小李一度觉得纺织工难干,曾三次提出调动,老劳模翟福兰、师秀平就多次登门家访,从侧面作他父母的工 作。另外,还手把手地给他当“邻车”,帮着清扫卫生。小李被感动了,决心从头学起,她经常牺牲工余、假日,腾出时间摸索操作规律。有次中班凌晨一点下班后,她学技术直到四点,后来在对班同志的催促下,她才离开车间。
厂里的家属住房时常调换,小组的张社琴一人带着孩子,几年中搬过近十次家,那次都少不了小组姐妹们的身影。
在“赵梦桃小组”里,大家买煤买粮、“换车”互助已形成了风气。今年三月,组里的团员青年学雷锋,又来到梦桃生前就坚持照顾的两户老干部家中帮助洗衣,清扫卫生,老人含泪称赞她们“新一代的梦桃又到了身边。”
二十年来,“赵梦桃小组”的二十四名同志以主人翁的态度,忘我地劳动着、创造着,正像梦桃临终时所说的那样:“……全组同志会把这面老红旗不歇气,不换肩,稳稳地扛到共产主义去! ”
本报记者 张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