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从宝鸡市驱车,沿川陕公路向西南方行约五十多里,有两山拔地而起,兀然相对,紧锁去路。赫黄色的石壁上,镌刻着“古大散关”四个苍劲挺拔的大字,这就是陆游诗中所写的大散关。
大散关又名崤关,是八百里秦川的四大门户之一,也是关中到四川的必经之路,素有“川陕襟喉”之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大散岭北梁上有一座陡削的山峰,形如乌纱官帽,俗名叫“纱帽石”,是守关瞭望的制高点。秦汉以来历代在此布防重兵。楚汉相争时,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恶战;三国时,曹操征张鲁,诸葛亮出岐山,都在这里卷起过战争的烟云;特别是南宋绍兴元年宋将吴玠、吴璘兄弟聚兵扼险于此固守,血战金兵,大败金兀术。后人为纪念吴氏兄弟,曾在关西修有吴公祠。
大散岭上有一个马鞍形豁口,早年是这一带唯一的商旅通道。那时山脚紧连清姜河,草深树密,十分难行。不少人在进入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的蜀道之前,都要来这里焚香祷告一番。一九三六年,虽然修了一条“同道”,但只有两、三米宽,还经常坍方。解放后,人民政府重修公路,把路面加宽了一倍多,并铺上了沥青路面。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宝成铁路通车,千古沉寂的大散关下飞起了“铁龙”。火车从这里开始攀越“猿猱欲度愁攀援”的山峰,令人叹为观止。今天,大散关一带线路交叉,田园茂盛,雄关巍巍,面貌一新。作为名胜古迹,它焕发了新的光彩。 (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