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大海捞针”

——访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继云

2023年08月11日

本报记者 杨明洲

大骨节病俗称“柳拐子”,是一种地方病,发病区分布在全国十多个省市,症状是四肢关节疼痛,粗大畸形,甚至发育受阻,身材矮小,肌肉萎缩,使患者苦不堪言。为了摈除此害,解除病区群众的痛苦,我国有关部门的科学工作者正在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在这批探索大军中,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副研究员、土壤地理室副主任李继云便是其中的一名尖兵。

日前,记者在止园招待所访问了即将出席全国妇代会的李继云同志。她告诉记者,长期以来由于大骨节病病因不明,防治措施一直不力。一九七一年初,西北水保研究所从多种学科抽调力量,组成一个专题研究组,试图通过对病区环境的化验分析,查找大骨节病的发病原因,并配合有关部门进行联合攻关。从那时起,李继云就参加了研究小组的工作,以后又担任了这一课题的负责人。

课题组刚成立,面对复杂的环境因素,一些人开玩笑说他们这是大海捞针。从十三年的考察研究过程看,也确实有点象“大海捞针”。

这年年底,研究组深入到永寿、麟游等县病区开始调查研究。对饮水中含量极少的微量元素硫和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配合有关部门做了三年的硫镁改水试验,又对环境中与骨骼发育有关的铜、锰等元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当这两种可能引起病因的因素被否定后,李继云等同志不灰心,不气绥。通过对有关资料分析和向我省以及甘肃等地医务研究工作者登门请教,他们开始考虑到大骨节病的产生可能与环境中缺少硒元素有直接关系。

一九七九年初,研究小组先选择了病区十八个县的四十多个病点和非病点进行了考擦研究,由于硒在水里的含量不到十亿分之一,在粮食里的含量也不过十亿分之几到十几,对土壤、水、岩石和人发等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化验的技术要求相当严格,一次实验往往要反复几次到十几次。经过他们紧张的化验分析,终于发现病区的环境和人体的硒比正常地区的含量要低得多。为了在更大范围内验证这一结果,从七九年开始的三年里,他们又先后在我省七十三个县的一百三十多个点进行了考察研究,踏遍了北起毛乌素沙带、南至大巴山的广大地区,获得了五千多个有价值的数据,提出了以硒低为主要因素的环境病因。他们还配合有关部门采取了食用加硒的食盐和口服含硒药物的治疗措施,使患者的骨质复修(干骨端)好转率达百分之八十一点九,显著好转率为百分之十六,疗效优于其他药物,受到我省地方病防治部门的重视和推广。这一成果在《环境科学》等刊物上发表后,引起国内科研工作者的关注,美国两位研究硒的学者还特地来函索要有关资料。

谈到今后的打算时,李继云同志对记者说:“我们的目标是要把病区环境改变为健康环境。当然,环境中的硒和大骨节病的关系现在仍有一些疑难问题需要解决,研究小组对病区化学环境的改良措施还处于试验阶段,前进中还有不少难关。但是,我们憋足了劲,一定要从大海中把这根针捞出来!”

上篇:没有了
下篇:图片新闻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83-09/09/02903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