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三机系统日前召开的职工读书活动汇报座谈会上,一位四十出头中年人的发言,博得了与会同志的啧啧称道。他叫孙庆海,是国营秦岭电工厂四十一车间工人,厂图书馆业余服务员。
孙庆海一九五七年进厂,被分配到铸造车间当炼钢工。整天与脏、累、苦活打交道,使他对前途失去了信心,工作上只是混天天。工余,一他抱起厚厚的书本,籍以解烦闷、排忧愁。谁知,那《可爱的中国》,象一团烈火在胸中燃烧;那《王若飞在狱中》、《把一切献给党》、《红岩》、《跟随毛主席长征》等书中为了革命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形象,一扫心头的“私”字。“读一本好书,就象和一个高尚的人谈了一次话。读一本好书,就能打开心灵上的一扇窗户。”他尝到了读书的甜头,感到生活无比充实美好。他决心要象《百炼成钢》、《乘风破浪》中李少祥、秦德贵那样,去当工人阶级的真正一员。
为了读书,孙庆海把工资的相当部分用于买书。就是在那“史无前例”年代红卫兵“焚书”时,他也花钱从废品店里以买生炉火废纸为名,整捆整捆地购回家里。后来,经济上吃不消了,他干脆到厂图书馆去当业余服务员,用劳动换得要读的书籍。每天业余时间为职工服务结束,“他扑在书本上,如同饥饿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的喜悦。”有时读书竟到天明。他每天还得干家务活、许多书是他在火炉旁读完的。一次,由于聚精会神读书,煮米饭忘记加水而把饭烧焦。有时走路只顾看书,难免要打趔趄。就这样,他接触了鲁迅、郭沫若、巴金、老舍,以及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雨果等人的名作。至今,读书已过两千本。他潜心于书的世界,遨游于书的海洋,书,成了他的良师益友;书,给了他极大的享受和快慰;书,给他的心灵不断注入新的血液……这一切,又化作了瑰丽的钢花,他多次被评为车间先进生产者。
二十余年来,孙庆海当图书馆业余服务员,几乎每天都要为职工勤恳义务服务两小时,不但能耐心地向职工推荐和介绍新书、好书,而且还能把相当一部分书中的主要内容、人物、情节,以及出版时间,作者姓名,一一告诉借书的职工。他还常给刻苦学习的青年人寄书、赠书。当他看到报纸上刊登家乡一位青年每天为五保户、军烈属担水劈柴的事迹后,深受感动,立即买了一本《农村实用手册》给寄去。当他得知一位女青年因考研究生落选而悲观失望的时侯,立即寄给她一本《居里夫人》,并赠语衷告。这些年来,他帮助了不少年轻人,有未见过面的朋友,更多的则是本厂的青年朋友。他的“给予”的精神受到人们的称赞。去年,他被评为三机系统工会积极分子。
孙庆海一边读书,一边用那炼钢工人的手,拿起笔,反映我们自豪的时代,记录下身边生命的旋律和火红的青春,先后写了数十篇小说和散文,其中一些在省、市报刊上发表。
汗水和丰收是忠实的朋友,勤学和知识是亲密的伙伴。现在,孙庆海仍在发奋读书,不断进取。
(王震学 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