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重型机械厂 贾树均
古语云:“大匠不示人以璞”写文声也是这样,即是名家手里也不能以刚脱手的“毛坯”炫耀于人。
写作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必须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它。文稿初成,就以为万事大吉,再不去字斟字酌,仔细推敲,便迫不及待地把它抛出去,是一种浅尝辄止,急于求成的坏毛病。
清人唐彪说:“如文章一次做不佳,迟数月将此题为之,必有胜境出矣……盖作文如攻玉然,今日攻去石一层,而玉微见;明日攻去石一层,而玉更见;再攻不已,石尽而玉全出矣。”几句话点破了写作的奥妙,的确是经验之谈。郭沫若在一次回答剧本创作的问题时一连说了七个“改”字,最后还补充了一句:“最重要的是多改。”文成之后,若能多看几遍,深思而熟虑,去粗而取精,认真地加以“增、删、改、调”,笔下之文将渐臻完美,甚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古今名家都十分注意不示人以璞,而示人以玉。欧阳修“作文仅毕,贴之墙上,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正是这种做法的典范。他在写《醉翁亭记》时,初稿的开头是:“滁州四面环山……”,凡数十字,经再三斟酌,改为“环滁皆山也”五字开篇,达到了增之一字则嫌多,减之一字则嫌少的境地。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在“蓬户茅椽,绳床瓦灶”的艰苦条件下,“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每一回、每一段、每一句、每一字都要认真思考,再三推敲。嗣后,还要送给他叔父审阅修改。
文章非天成,多改出胜境。辛勤之人,不妨试试,剔石出玉之作必将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