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
编辑同志:
原渭南地区综合大修厂,是国家投资二百六十多万元建起来的。一度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亏损。八一年在有关领导部门同意下,草率决定将该厂改产。该厂改产后,渭南地区由于没有大修厂,需要修理的机动车辆只能到西安、汉中、商洛,甚至远到无锡、上海去修理,来回接送车辆给国家每年造成损失约七十多万元。现在全区拥有机动车二万五千多辆,今后还将继续增加,这种损失会愈来愈大。而原大修厂的专用设备,一部分闲置,一部分损坏;原从事修理专业的技术干部和工人又用非所学。从以上情况看,渭南地区应该把综合大修厂恢复起来,请贵报予以呼吁。
渭南地区交通局 张科
调查附记
接张科同志来信后,我们赴渭南对其反映的问题,进行了调查了解。结果表明,信中所反映的情况属实。
原渭南地区综合大修厂于一九七一年建成,国家投资二百六十多万元,有机器设备一百八十多台、件,厂房面积五千多平方米。三百多名职工,其中大部分是技术熟练的三、四级工人,特别是喷漆、钣金技术在全省本系统内颇有名声。同时,他们还有五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年富力强,学有专长。这个厂曾年修汽车二百辆左右,还能制造、加工部分汽车零件。一九七七年至七九年,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给国家上缴了利润。由于前些年燃料紧缺,封车节油,加之领导班子不够协调,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下降,因此来厂大修的车辆减少,一度亏损。一九八一年,经有关领导部门同意,将该厂改为漂染厂。
改产时,大修厂的干部、工人是反对的,地区交通局也不同意。上级领导缺乏调查研究,盲目决定改产。实践证明,这是失策的。记者在这个厂里看到的是二十万元专用设备在库房里闲置着,有些汽车材料生锈;听到的是干部、工人的沉痛陈述,他们搞了大半辈子汽车修理,都愿意为汽车修理出把力气。现在,地区机动车辆增多,由于没有大修厂,仅地区运输公司这两年在外地修的车就有一百多辆。社会零散车辆损坏了,没有力量送外地大修,只好在队办修理点“凑合”,由于修理质量欠佳,车况普遍下降,造成近几年行车事故增多。从以上情况看,渭南地区应该有一个汽车大修厂。
本报特约记者 江长录
本报记者 马宽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