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秦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日清晨,宁静的渭河工具厂托儿所,迎来了满天朝霞。
厂区林荫道上,大五班的二十七个小朋友,拉着家长们的手,边走边唱昨日张老师新教的儿歌,脸上荡起幸福的微笑,
三岁的小刘宁从衣兜里掏出两块写有生字的硬纸卡,默默地读着、看着,准备接受每天等候在门前的张老师的检查;
孩子妈妈袁丽华,拿着一月前张老师专为郝彬编写的教材,将高兴地告诉她,拖班的郝彬已能跟上班了。
可是今早他们听到的,竟是张老师病危住院的消息。孩子和家长们在惊愕之后,总以为她会回到身边。可是,五十一天过去了,人们的希望破灭了,无情的肺癌夺走了孩子们心中的张凤英老师,这位年仅三十六岁的优秀保育员与世长辞了。
人们恸哭着,呼唤着,默默地追忆着……
被遗弃的孤女
一九六五年深秋的一个上午,托儿所来了位身材矮小的农村姑娘,找到正在走廊拖地的范存娥所长,说要在这里工作。这位姑娘就是只有十八岁的张凤英,当时大字不识一个。
“托儿所得有文化,会蹦会跳,她是文盲,怎么行。”有人议论,干了几十年保教工作的范所长,却“相”中了这个朴实的姑娘,欣然接受了她的请求。
从此,哺乳室里多了个勤快的身影。张凤英虽然是临时工,但她每天来的最早,擦地,倒尿,给婴儿喂奶,什么活都干。时间一长,人们的看法渐渐变了,亲切地称她“小凤英”,夸赞她是个有出息的姑娘。凤英笑了,淌下了热泪,因为从来没有人给过她这样的评价。这时,童年的辛酸往事又出现在她的眼前:
解放初期,被父母遗弃在蔡家坡车站道旁的小凤英,在寒风中发出求生的哭叫,一位过路的妇女把她抱回家中喂养。谁知,凤英遇上的养母心肠狠毒,到十二岁,她就成了家中的使唤丫头,常被逼着下地去偷蒜苗,天不明就得起来收拾房院,给继父捶腿端茶;还常让她到车站摆摊卖花生。在家里稍不留心,就要挨打受骂。十六岁时,继母为了捞钱,曾两次把她骗卖给人家。这些,在凤英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斑斑伤痕。
今天,凤英真正感到了生活的美好,同时又热望为美好的生活尽心尽力。她当时虽然还没做妈妈,但一颗胜似慈母的心已交给了孩子们。她在哺乳室里只过了一个春夏秋冬,她与孩子却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从心里爱上了这平凡的幼教工作。
敲开知识的大门
“要当个好阿姨,不识字咋行!”张凤英这个连领工资都是按手印的文盲,在工作实践中逐渐认识了这个理。
六六年,她被调到大班。她望着求知欲日益旺盛的孩子,决心要努力学习文化。当时,厂里办起个扫盲班,晚饭后讲两个小时的课,凤英头一个报名参加学习。每天下班到家,她来不及做饭,揣上个冷馍就去听课。学完回家都十点多了,她仍爬在桌上,赶写作业到深夜。她在知识的征途中艰难地前进着。
那时,凤英的大儿子刚满三岁,爱人老罗工作也忙,有时俩人都一走,孩子没人管,(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