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定边县城东北六十多公里的毛乌素沙漠里,有一块林茂草丰的绿洲——定边县种羊场。
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我国第一个种畜场在这荒漠里诞生了。美国友人阳早曾是第一位副场长,夫人寒春是畜牧科长。当时,这里只有四十头牛、八只种羊、四只鸡和十几斤广东洋芋种。而经过三十多年的奋斗,现在的种羊场变了,三百多孔砖窑齐齐整整,八百多亩树林郁郁葱葱,万亩草场镶嵌在林网之中,两千九百多只细毛羊在草原上象白云蠕动。牧场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发展到了一百万元,从这里先后出场的三万多只种羊,分布在黄土高原的山、滩地区。它们都能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繁衍着一批批后代。仅榆林全区细毛羊已发展到四十多万只。
俗话说:公选一群,母选一窝。在牧场工作过的人都知道选种羊很难,必须从羊羔抓起。羊羔一生下就要建立卡片,做品质观察。对它们一月称一次体重,发现好的就特殊管护,并按优劣分群饲养。饲料要搭配得当,既要有精料,也要有牧草,喂养的精料多,羊成为“健干型”,不符合毛肉兼优的条件。为此,场里动员人工种草,解决了食草不足的问题。老工人牛根和羊打了四十五年交道,从实践中总结出的“满天星”、“一条龙”、“豆腐块”等放羊法,使羊上膘快、产毛多,保证了种羊质量。每当临近年关,沙漠的气温就下降到零下二十多度,每当此时,羊也正好进入产羔旺季。畜牧师袁存智助产寸步不离,工作二十多年,他有十八个春节是在羊圈里度过的,经他手的羊羔,成活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八一年,他喂养的羊被省政府评为一等奖,国家农委、科委还给他颁发了推广优良种畜奖励证书。
本报特约记者 尚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