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用于创新的厂长——史靖国

2023年08月11日

本报特约记者 赵勃 本报记者 杨明洲

一九七九年早春,漆水河的冰凌还没有溶化,杨柳却吐出了嫩绿色的幼芽。与铜川老城隔河相望的荒滩地上,十多名男子光着膀子,顶着早春的寒风,正在平地面,挖墙基。据说,他们要建设一个铜川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钢材改制厂,要把外地调给铜川的废旧钢材和边角余料,轧制成有用的小型元钢,供应建筑所需。/能搞成吗?不少人是持怀疑态度的。

但是,五年之后,在原来的荒滩地上,竖立起三层办公大楼;几个大车间里,轧钢机、锻造机和拉丝机唱起欢歌;七台汽车进进出出;联系业务的电话叮铃叮铃响个不停,工人们一下子由十几个人增加到二百多人,年加工钢材一千六百吨,产值一百零八万元,给国家上交税金五万元。第一线职工的月工资最高达一百五十多元,最低的也五十多元。今年上半年,工人平均月工资七十七元,劳保福利等也不比国营单位差,这就是现在的铜川市钢材改制厂。

这个厂原属铜川市城区一个街道厂,后因体制变化,今年初移交给铜川市郊区。这个厂为什么办得这么好?工人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史厂长有高招!”史靖国是这个厂的创建人之一,从一九八一年后半年起担任副厂长,一九八三年初担任了厂长。

他坐过“班房”

史靖国,中等个头,瘦瘦的身材,微黑的脸膛,额头深刻着道道皱纹,仅四十挂零的年纪,头发却脱得稀稀落落。生活留在他身上的印记是明显的,他的人生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仅仅因为贩过几次花生,当过一个包工队的头儿,他就被绑着上过批斗会,被作为要犯通缉过,还两度蹲过“群专队”的班房。有一次,他与几位受批判的知识分子关在一起,在共患难的生活中,他学到了不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积,在第二次释放时,收容所一位领导人还把史靖国留了下来,让他在所里负责搞了一段时间基建。在搞基建中,他学会了一些识图、绘图和设计知识,还学到了不少管理生产的经验。

这些不平常的生活经历,加上他当过店员、工人,而且十分好学,因而形成了一个经济头脑、在钢改厂担任厂长以后,尽管领导上信任他,支持他,放手让他大干,但是人们的看法不尽一致,少数用老眼光看他的人,还认为他是个有问题的人!

“老史来真格的”

史靖国上任后,针对厂里劳动纪律松弛等问题,首先向厂管会提出了改变厂风的三条整顿措施:一、准时上下班,迟到早退一分钟罚款一元;二、举办劳动学习班,把不遵守纪律的职工集中起来,停产学习一个月,学习期间只发生活费;三、对严重违犯厂内规章制度者开除出厂。

决定公布不久,正巧一次班车晚点,史靖国和厂党支部书记孙潮宏迟到一分钟。他俩主动在考勤表上登记,一分不少地按规定罚了款。今年以来,厂里先后有六名职工严重违犯规章制度,史靖国征得厂管委会同意,辞退了这六名职工。辞退后,有人四处告状,还有人托人说情,但都被顶了回去。

“老史说一不二,来真格的!”工人们从内心服了他。

“改革不怕丢乌纱”

铜川市钢材改制厂投产以来,最使几位厂领导头痛的是上级对集体企业实行的“高限低不保”的分配制度。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从七九年夏天开始,史靖国大胆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人中试行了按件记工的“小包工”,大大提高了工效。接着,他根据当时钢材推销困难的问题,于一九八一年在推销员中实行了包销制,在短短的两个月内, (下转第二版)

上篇:没有了
下篇:我省有色金属工业已有一定规模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84-10/05/033797.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