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位于西安东郊纺织城的西北国棉四厂,处处披上了节日的盛装,近百名日本青年,带着樱花之国的良好祝愿,来到这儿的“工人之家”,与工余休息的工人欢聚一堂,共同谱写了中日友好的一支新曲。
今天的四厂,幢幢楼房粉刷一新,家家贴出迎宾对联,家属区沿路站满了手挥花束,面带笑容的上下班职工。下午四点,满载日本客人的大轿车,停稳在一幢三层尖顶老式楼房前,房子的主人,象接待亲人一样,把客人一一让进屋内。这幢楼内住着六家退休纺织老工人,日本青年一踏进六十六岁的董明义家中,就用刚学会的中国话,亲切地称呼董明义夫妇为“爸爸”、“妈妈”。当听到翻译介绍董师傅家中住有四十五平方米的二居室房屋时,五位日本朋友忙饶有兴趣地打听是几口人居住,董师傅微笑地回答说:“六个孩子都已出去,就是老俩口带着一个外孙子。”“啊!幸福,中国工人真是幸福。”老人膝下不到三岁的小孙子,象个懂事的小主人,迈着不稳的步子,走到茶几前,给他们一一拿糖吃,逗得五位日本青年直说“谢谢,中日两国是一家。”步出家门,记者问起日本客人有些什么感想,一位戴眼镜的日本青年爽快地说:“我看到的中国,家庭虽然还没有完全电器化,但很幸福幸福是人间最美好的,在日本同样也需要。”
在四厂家属区内,有一幢住着五百五十名青年单身女工的“友爱楼”,乘着日本青年还未光临,我与《人民中国》杂志社的记者抢先来到这里。厂团委干部小孟带着我们来到二楼五十一号,这间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屋,收拾得十分雅致,墙上贴着的“小草的足步虽小,但它拥有足下的土地”的格言,很是引人注目。我们问起主人谭航与成安红,准备送什么给日本朋友,细心的姑娘忙掏出一块手绢和一个小“兜兜包”。原来,二十一岁的小谭,最喜欢小兔,几天前她就在自己的礼物上一针,一针绣了个小兔,以表心意。二十岁的小成,花了二十多天的业余时间,做成了一个绣有熊猫的“兜兜包”,她说,熊猫不分国界,象征的是友爱。果然,她们精心制做的小礼品,很受前来做客的日本青年的欢迎,她们表示要把礼物一辈子带在身边。
下午六点,访问结束了,当工人乐队再次奏起欢送乐曲时,中日青年相互留影签名。汽车开动了,中日青年依依不舍。“让我们来日再见”,这发自内心的喊声,在四厂的“工人之家”中久久回荡……
(张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