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6月,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电功率5000千瓦),揭开了人类历史上用核能发电的序幕。此后,核电站得到迅速的发展。截止1983年年底,世界上已有24个国家共拥有302座核电站,总装机容量近1.9亿万千瓦,核发电量占到发电总量的12%。正在建设和计划建设的核电站还有353座。预计到1990年,世界上核电站可达537座,总发电量超过4.2亿万千瓦。
我国核电事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据外刊报道,除正在建设的秦山核电站外,计划建设的还有广东核电站、华东核电站、金山核热电站等共六个机组。本世纪末,我国核电站的总容量可达一千万千瓦。我国台湾省已有五座核电站投产,核电量已占总发电量的40%。
那么,核电站是否安全呢?联想到1945年在日本爆炸的两个原子弹,有的人对核电站可能会产生一些恐惧。
我们知道,原子弹的巨大爆炸力,来源于核裂变链式反应所产生的能量,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就会在极短时间里放出巨大能量而爆炸。如一公斤铀在百万分之一秒内就可分裂完毕,产生的能量相当于16000吨梯恩梯炸药爆炸的能量。
但是,当我们用核裂变来发电时,就必须对链式反应加以控制,既要使裂变反应维持下去,又要用专门吸收中子的材料(如镉、硼)
“吃”掉多余的中子,只让两到三个中子中的一个去“碰撞”另外的原子核,就能使链式反应老老实实地为人类服务。如果万一失去控制,就把安全棒插入核电站的反应堆芯内,将“原子之火”熄灭。所以核电站是不会爆炸的。
其实,核电站的危险,倒在于它的放射性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根据国外资料,这种危害也是微不足道的。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全部是在堆芯产生的,绝大部分又来自裂变产物。为了防止裂变产物逸出,核电站反应堆部分一般设有三道屏障:一、核燃料原件(铀棒或铀片)外面有一层密封的金属包壳;二、堆芯周围有石墨、铸铁和混凝土屏敝层,而且要把堆芯和一回路系统装在容器内(压力壳);三、用密封的钢筋混凝土厂房或园柱形、圆球形安全壳把全部放射性设备封闭起来。核电站排放的废水废气都经过严格的处理和监测。这样逸出的放射性物质是微乎其微的。
许多国家认为,核电是干净、安全、最有希望的能源,虽然也有人反对发展核电,但核电事业必将继续向前发展。 (郭瑞璜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