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勇为华夏树新声

——访昆虫学专家、西北农学院周尧教授

2023年08月11日

本报记者 薛瑜阳 李孝希

“我还要干下去!在见到马克思的时候,能够无愧地说,我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这掷地有声的金石之言,是西北农学院周尧教授向记者讲的。这个全国著名的昆虫分类学专家,手捧《昆虫分类学报》叙说着……

入生报国欲忘家

“我国的昆虫至少有十五万种,和美国差不多。可人家已知种就有八万五,而我们才二万五!其中95%还是外国人命名的!差距是六万呐!”周教授颤抖着声音说:“由于‘左’的干扰,解放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才发表六十一个新、种,这样的速度,何时才能赶上美国?”周老慨叹着,沉思着……讲起了他的经历:一九一〇年,他出生在浙江宁波。少年时代,目睹洋人的皮靴猛踢中国的人力车夫,他恨得攥紧了小拳头。南通大学毕业后,他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漂零意大利求学,矢志于昆虫学研究,想为祖国争光。周教授说:“为的就是把被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可是,不容易呀!四十年了,我们只有一家昆虫学报,寄去的稿件要压二三年,待到发表时不少已成了‘明日黄花’。因此,在一九七九年昆虫学会以后,我便接受昆虫学会委托,向中央打报告,要求创办《昆虫分类学报》,结果得到支持,学报就在同年十月问世了!”这时,周老豪迈地说:“古有梁山泊起义,树起大旗,替天行道;如今,我们也是被人家逼上梁山了,也要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旗帜亮出来!”

端宜科技树新声

象《昆虫分类学报》这类期刊,一般编辑部常有五六个专职人员。这儿只有三个帮手,周教授把编辑、校对、发行、对外交换、科学咨询等一肩挑!甚至,连不少来稿的插图、注字、拼版他都亲自动手。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起早睡晚,任劳任怨,攻克重重难关,硬是出了六卷,二十四期。五年来,共发表了六百三十个新种,新属三十六,新记录种无数。例如一九八〇年,新发现一百九十八种,十个新属,新种超过建国三十年来平均发表数的八倍!学报同全世界六十六个国家和地区、一百九十种学术期刊建立了长期交换关系,为国家换来价值十万美元的珍贵资料,还同七百多位国际昆虫学家进行了学术交流。学报现有的二十六个编委中,就有七个国家的九名科学家。周教授激动地说:“我们的稿件,质量大半都有国际水平!绝大多数替农、林、牧、医害虫,天敌昆虫等区系解决了重大问题,受到高度评价:国内昆虫学家赞扬它,为促进我国昆虫分类学立下了汗马功劳。台湾学者惊叹:‘想不到大陆有这样好的刊物,有这样高的科学水平,真想回去看看!’外国的昆虫学专家纷纷来信盛赞:‘卓越超群的杂志!’‘我为在亚洲地区出现这样重要而有意义的杂志而高兴’。‘你们为世界昆虫学作出了贡献!’”

志士由来矜大节

《昆虫分类学报》的成功,点燃了周老的热情,耄童之年焕发出青春之光!是他痛悼张本华、刘崇乐等被迫害致死的教授,把学报变成声讨“四人帮”的檄文;是他聘请美籍华人、台湾科学家任编委,发表台湾学者的论文,使学报成为联结手足情的纽带;在日本的十六届昆虫学会上,是他出面与美国昆虫学家嘉里斯交涉,要回了一九四九年流落在外的中国天牛标本,了结了一场历史公案;得知帝国主义分子给有的昆虫以“满洲国”命名时,又是他拍案而起,依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痛加驳斥,维护了民族的尊严!还是他多次奔走呼号“防止生物标本外流!”前不久,在与美国、意大利昆虫学家商谈合作问题时,也是他“约法三章”:一、借用、加工中国的标本必须归还,保留在中国;二、用中国标本作研究工作,必须与中国人合作:三、论文必须在中国发表。这时,周教授眼里放射出庄严自豪的火花,他斩钉截铁地说:“中国的标本,依赖洋人鉴定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华发向阳报春晖

五十春秋沧桑路,求索之旅坎坷多。周尧的学术研究,一直是戴着荆冠、踏着蒺藜走过来的。且看这“老三样”吧:陈旧的回光镜、解剖镜,一架“老掉牙”的显微镜,竟整整伴了他四十年!一九五七年,他咽下被错划为右派的酸辛,他受过“黑帮院”里风雪夹袭的十年浩劫,但周老以身许国,从不负初衷;为收集标本,曾昏蹶在南海滩,差点被潮水卷走,他也曾迷路在云南原始森林,几乎饿死……四十多年来,周老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收集了四十万号昆虫标本,发现了一百六十三个新种,完成著述一百多篇(册)。《昆虫学通论》是高教的必修教材;《中国盾蚧志》总括了全国已知的三百一十六种昆虫;特别是《中国昆虫学史》,是他翻阅了上起公元前二千年的夏,下迄当代的连续四千年间的经、史、子、集、笔记、地方志、古代文献等七千多本书,搜集考证,沙中淘金,终于撰写出这部造诣极深,独树一帜的巨著。有人对周老却抱有偏见,说他是“为了名和利”,周老说:“我最苦恼的,不是个人的得失,而是民族的命运,祖国的前途!”周老指着一张十四元的邮汇单说:“为利乎?无稿费我照样写!现在办学报,我月月都要贴三四十元!象这类汇单,我就从未报销过!为名乎?我现是全国的劳模和政协委员,院士、所长头衔不少,名气也不小,七十三岁,尽可退休养颐了,但我深知:今天是我国历史上最清明、最美好、最有希望的时代,我只有加倍努力,才能无负于祖国!”接着,周教授沉吟了片刻,又说:“劝君莫话封侯事,富贵于我如浮云!我要继续把学报办得更好。现在,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尽快在西安建立一个中国昆虫博物馆,使它在培养人才,进行国际合作,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方面发挥作用,将来能造福人类,造福子孙。”

愿周尧教授的心愿尽快实现!

上篇:没有了
下篇:日本企业管理的“三大支柱”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84/12/19841221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84-12/21/034837.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