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升旭 李竹平
他就是在日本留过学,获得全国服装设计奖的著名服装设计师、西安市福康服装商店副经理叶欣恩。
他坐在我们面前,显得有些腼腆、紧张。我们问他:“你都在那些方面取得了成就?”他却给我们谈起他学艺的经过,似乎牛头不对马嘴。他说他刚学裁缝那阵,碰到一位特殊体型的顾客,罗锅、鸡胸。来人说他小时掉入渗井,骨头摔伤,因家穷无钱治病,落成残疾。现在,他要结婚了,为了做这套礼服,他找遍了所有服装商店,但都不愿接活。叶师博听了很同情,于是答应一定设法做好。回家以后,叶师傅找了块泥巴,粘在墙上,然后用纸片往上粘,研究如何在视觉上使“疙瘩”变小。终于给这位顾客做了一件满意的礼服。
别人是量体裁衣,他研究看体裁衣。有一位瘫痪病人,叶师傅每年都去为他设计一套换季衣服,裁好,做好,送到她家,她丈夫激动得抱住叶师傅的头,痛哭失声。听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过来:正是这种对人的深沉的爱,激励他刻苦钻研技艺,取得一项又一项新成果。
在我们访问他不足三个小时的谈话中,连续几次被人打断,因为许多特殊体型的人,都慕名找他来量衣服。我们说,你现在从日本学成归来,又要搞研究,写论文,还要搞设计,再接待这么多顾客,哪来时间?他反问我们:“那我研究又是为了什么呢?”
是的,你爱你的亲人,你总希望他打扮得漂亮些;你爱你的民族,也总希望这个民族的服装更美些。正是为了这一点,他在被派去日本京都艺术大学服装设计专业留学的一年多时间里,没有在晚上十二点以前睡过觉,每天坚持学习十多个小时。他们的住所离学校几里地,有一次晚上钻研设计图,忘了时间,被门卫锁在了教室里。为了打好理论基础,他半年多时间没有上过街。他已是四十多岁的人了,才开始学日语,只能采取“硬钻”的办法,仅练习簿就有一尺多厚。一年多回来,许多人见到他,说他头发都白了许多!
然而,他却学到了许多世界水平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技术。留学归来的两年时间,他已设计成功一百多种新式服装,其中三种获得全国设计奖。
叶欣恩在征求顾客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