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止步抄袭者

2023年08月11日

·李孝希·

科学文艺作品登上文坛由来已久。从先秦的科学散文起,迄今也有二千多年了。但提倡之烈,作者之众,读者之广。还应首推今天。目前,我国已经拥有一支人数可观的作者群,他们既是科学的内行,又是文艺的能手,使科学借助于文艺的魅力,启迪千百万人愉快地迈进了知识宝库的大门。

然而,近年来科学文艺的作品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厌憎的“作品”。某日,笔者见某报一篇文章不错,读后欣喜之余,似有相识之感。掀翻积累的剪报,方知前两年此文已见诸报端,所不同的是,原著者张三,新作者李四而已。赤裸裸地抄也好,掐头去尾地抄也罢,与其说是作品,还不如说是抄袭更为确切些。那种在自己名尾注上摘辑之类字的,也算得“避嫌”,老实。照搬照抄冠以己名的,可就低下得可悲了。

抄袭者自古有之,“四人帮”时最盛。“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风气之坏、之劣,为国人所不齿。遗憾的是,此风至今仍未绝迹。抄袭者,脸不红,心不跳,得来全不费功夫,名利双收;“千篇文章一大抄”,还据之有理。一些报刊仍然连篇累牍地反复出现这种“作品”,如此“菠菜烧豆腐,豆腐煮。菠菜”地干下去,读者岂不是饱受“咀嚼苍蝇”之苦?何况那些相沿抄袭的错误结论,更是危言耸听,贻害匪浅。

当然,一些“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博采千家而自成一体的作者,非但不属抄袭者之列,而且应称“大手笔”。

科学文艺作品中的这种“低标准”,虽然只是少数投机者所为,但也应引起人们的警觉,大有革除之必要。试想,科学领域,包罗万象,更兼古老的学科,新兴的边缘科学,可谓上穷碧落而下极黄泉,可写可书者甚繁。如果舍本求末让抄袭者“一锅剩饭炒来炒去”,自然会冷了读者的心。

愚以为,在政通人和的伟大时代,一定会出现一大批象高士其、叶永烈式的科文并茂的风云人物。而那些蝇营狗苟,以投机钻营为“营生”的人,到头来,一定会受到群众的嫌憎斥眨,身名俱裂。

上篇:没有了
下篇:科学技术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85-01/11/035114.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