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画如其人

——访我省漫画新秀王凯新

2023年08月11日

本报记者 郑升旭

这是一个阴雨霏霏的日子,我们到三原县城郊陕西省医疗仪器厂访问了他。

一进厂里,就听到好多称赞之声,从厂级领导到一般干部,从门房师傅到车间工人,争相向我们夸奖他的工作、学习、为人……

他叫王凯新。提起他的名字,我们首先想到他的漫画。《海迪扶我站起来》,一脱张海迪坐轮椅的旧框子,画的是用信念和理想两条腿站立着的张海迪,正在扶起坐在轮椅上的精神上的瘫痪者。这幅画在省漫画展览会展出后,被五家报刊转载了。《与母亲同步》,画的是同步卫星在祖国上空随地球旋转,卫星象征知识分子。这些歌颂漫画思想深刻,基调深沉,视野开阔,不落俗套。而他的讽刺漫画,如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夫妻识字》等,虽不足以使人开怀畅笑,但却能令人解颐,耐人咀嚼,发人深思。他从事漫画创作仅仅两年多,发表作品只有四十多件,但每一件都出手不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现在,他已是漫画界令人注目的新秀了。

厂党委书记向我们介绍了王凯新的情况。凯新今年三十五岁,担任厂团委书记。工作扎实,有魄力,青年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此外,不管哪个车间、哪个科室要他帮忙,画个板报,写个标语,他都随叫随到……因此,连年被大家评为先进个人,优秀党员。听到这里,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个热情活泼、精明强干的青年形象。

晚上,我们围坐一起,听凯新同志谈他的经历。

他说,他从小喜欢画画,但由于父亲的历史问题,他一直抬不起头。画画的欲望也随着生活的信心一齐消失。是母亲和周围的人们重新给他注入了生活和上进的勇气。下乡后,社员们推荐他到大队整理政治材料,他感到自已出身不好,不适宜干此事,便主动找队长、书记谈,交代父亲的“历史问题”。人家却叮嘱他“不要再向任何人说。”还让他继续干。由于他劳动踏实,招工时,队上又对工厂搞政审的人说:“你们不要王凯新,我们一个也不给!”刚进工厂,他得了肾炎,不敢吭声,怕人家把他退回农村。党委书记发现后,领他到车间,对车间主任说:“他的主要任务是休息、看病,不准给他派重活!”……他说,人们给了他多少爱啊!他觉得他更应当爱人们,爱生活;他开始学漫画,不过是想多干点对社会有益的事,以报答人们的“爱”。后来,他用漫画代表群众说话了,因而更得到群众的关心。群众中不管懂不懂漫画,谁想到自认为好的漫画构思,都来主动提供给他,让他画。许多关心他的人,自己不爱画,也都订了漫画刊物,连门房师傅也专门为他搜集报刊上的好的漫画,供他参考。他画漫画成了大家共同的事业。

正因为这样,他不允许自己随便出画。他下苦功夫,刻意求新。为了避免别人漫画中的“影子”,他往往要比别人多画十几张、几十张草图。他说目前漫画界讨论的“雷同化”问题,实质上是作者诚实不诚实的问题。随便抓别人的东西,是不诚实的表现。应当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创作成果。还有,要避免和别人可能画的东西撞车,就要时时给自己出难题,预先估计到各种可能性。别人走直道,自己宁可绕着走。不但别人想到的,自己要想到,别人想不到的,自己也要想到,才能象下棋一样,出其不意,才能走出自己独到的棋步。就是说,宁可付出别人成倍的劳动,求得一点新意。他说,做人不能掺假,作画也不能掺假。

白天,工作繁忙,他每晚作画到十二点以后。蹲厕所时间和坐车时间,他都在构思漫画。正当他发表作品比较顺利的一个时期,他忽然收到某编辑部一封退稿信,把他的一幅漫画说得一无是处。他反而认为借此冷静一下,大有好处。逢人就拿出来给对方看。而他三次在省级得奖,却没有主动给任何人说过。他有两句座右铭,一俗一雅:“卖饭的还怕吃八碗?”“只管攀登莫问高!”

已经是夜一点钟了。我们望着他诚实的面孔,听着他的叙述,终于明白了,“画”和“人”在他这里是如何统一的,或者说,“画如其人”。

王凯新在构思新作

林积令摄

上篇:没有了
下篇:玫瑰园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85/2/19850201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85-02/01/035414.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