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固 漪集
相声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但真正形成为一种艺术形式,财还是近代的事。
据史籍载,1908年英敛之在《也是集编篇》中,称相声是:“滑稽传中特别人才,”“其登场献技,并无长篇大论之正文,不过随意将社会中之情态摭拾一二,或形象、或声音、摹拟仿效,加以讥评”。足见,当时相声已经颇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了。
清朝同治年间,频办“国丧”,而且一办就是三、四个月。清政府下令,在此期间禁止一切娱乐活动,不允有笙管笛箫之声,也不准演员唱戏。于是,许多梨园弟子只得走出剧场,沿街卖唱。当时,在京戏班里有个唱丑角的名演员,叫朱少文被逼无奈,只好改行上街说笑话(即后来的单口相声)。开始,朱少文在北京天桥、隆福寺一带热闹场所画“锅”,即用白灰之类的东西在地下画圈,一边画,一边唱“太平歌词”,招徕观众,然后开始说笑话。他自起艺名“穷无法”,后来人们叫“白”了,成了“穷不怕”。相声演员公认朱少文就是相声艺术的开山祖师。后来,他收了两个徒弟,一个叫“穷无难”,一个叫“富有根”,朱少文就和徒弟一道说笑话。尔后,这些笑话又经过著名相声演员“万人迷”和张寿臣等人继续加工和丰富。逐渐形成了现在一捧一逗的“对口相声”,进入书场茶社演出。进而由北京扩大到天津、石家庄、唐山、沈阳、长春、哈尔滨、西安、济南、郑州、开封等城市。
相声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经过一百多年的流传演变。已遍及全国各地,成为一种独特风格的艺术形式,颇受群众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