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明洲 本报通讯员 崔莹
四月三日,我们来到了团省委召开的青年群英会上。数百名来自不同战线和不同地区,有着不同职业的青年英豪,在四化建设中大显身手,创造出许多不平凡的业绩。下面所报道的,就是各路青年群英的部分事迹和大会上的一些镜头。
有作为的青年企业家
“他,就是花了上万元,在钟楼饭店召开订货会的朱冰峰!”人们交口称赞这位农民企业家。
朱冰峰是武功县薛固乡寺背村人,今年刚刚三十岁。一九八二年他带领几个兄弟自办了以生产夯土机为主的“武泉机械厂”,三年共收入十万多元。八三年,他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先大刀阔斧地在面临塌伙的村办建材厂搞改革,后又陆续办起了石棉瓦厂、玻璃钢厂、预制厂等,产品很快远销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到去年底村办企业产值超过了百万元,全村工副业人均收入五百元,成为咸阳市有名的富裕村。
谈到今后的打算时,朱冰峰充满信心说:“今年我打算让村办企业产值翻一番,家庭企业产值达到一百万元。”
为中华腾飞而拼搏利用代表们休息的时间,我们采访了汉江机床厂青年工人陈锦海。小陈参加工作后干过车工、钳工和铣工,是个技术全面的多面手。近年采,他更是刻苦钻研技术,大胆改革工艺,年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仅去年一年就完成了两年的工作量,被称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李延海,这位寡言少语的青年,现任地质矿产部第二物探大队二〇八队野外组组长。他不顾身患多种疾病,常年和小组的同志奋战在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里。冰天雪地,野兽出没的环境,小儿子夭亡的悲痛,都没能动摇他的决心。经过艰苦的勘测,他们首次发现了品质较高的铅锌矿体,为祖国的地质事业作出了贡献……
为了中华的腾飞,我们的青年突击手们,年复一年,就是这样顽强地拼搏着!
平凡岗位上的追求
他们,大多数人战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但是,他们却那样执着地追求知识,追求对社会多作贡献。
李向阳,一位西安钟楼饭店的年轻服务员。为了给旅客提供“最佳服务”,他努力学习外语、历史、心理学和旅游知识,还骑自行车到市郊掌握一些大的机关、厂矿的地址,努力使自己成为“活地图”。一年来,他就收到六百多封表扬信件。渭南市个体理发师蒋录云,曾自费去武汉、广州、南京、上海拜师学艺,研究妇女发型特点,结合实践整理出“秀发梳理”、“理发与发型”等三万多字的技术资料。逢年过节,她还为附近的劳模和群众义务理发烫发,并拿出二千五百元赠送给儿童福利单位。西安市个体户曹维正,这位二十一岁的病残青年,扶着双拐来参加会议时,还背着无线电修理工具,利用休息时间义务为代表们服务。
创造奇迹的人们
“他们在攻关夺隘,创造奇迹!”会议工作人员热情地介绍着作出卓著贡献的各路英豪。陕西省内燃机配件一厂王灵仙,这位年轻秀气的共青团员、八三年毕业的女大学生,经过一百多个日夜的艰苦攻关,终于和试制组的同志一起,成功地研制出一种“新型涂胶机”,经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张振国,一位年仅二十三岁的年轻人,现任靖边县科技实验站站长。他坚持刻苦自学,大胆创新,研制成功了“自动静脉注射仪”和“并联钻套与木工多机头钻床”,填补了国内医疗器械和木工机械的空白各一项。八年来,张振国还设计与革新各种木工机床十九台,被誉为“八十年代的青年鲁班”。
面对着这些有作为的年轻人,我们感到一股热流在奔腾。八十年代的三秦儿女,己经担负起了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