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洫
也许是在商场、饭馆及菜店之类的地方受的冷遇太多了吧,跨进座落在西安南关正街、陕西省体育馆对面的一家小书店,我简直受宠若惊了。身穿白色西装的女营业员满面春风地迎上来:“您好,欢迎光顾我们书店。”等挑完书,开过票,收款员又莞尔一笑:“谢谢,请下次再来。”
谢……谢一个素不相识的顾客?我愕然了。
“天籁书屋,传播文化,振兴中华?姚雪垠”。
啊,这就是誉满古城的天籁书屋?我退到门外,抬起头——“天籁书屋贾平凹题”,一方大匾高悬,七个字赫然入目。
让我们也象翻阅装祯精美的书籍那样,轻轻揭开它的扉页吧……
“喜新厌旧”
“我们的口号是喜新厌旧……”——这可是个人人皆知的贬义词呀!看着我吃惊的样子,三十一岁的天籁书屋经理田夫笑了……噢,他所谓的“喜新厌旧”,原来是取成语的本意;喜欢新事物,厌恶陈旧的东西。
是呵,在这家只有八十平方米的书店转上一圈,陈了书架上陈列的来自全国二十七家出版社的几万册文艺新书外,确实会发现不少大店还没有的新鲜东西。
这是开票板么?宽不过三寸,长不盈一尺,夹着一叠书店自己设计的、两联印在一起的书签式的取书票,板的一端装着一个火柴盒大小的计算器。顾客买完书,营业员再也不用拨动古老的算盘了。因为,嗒嗒响的算珠声,无疑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影响看书效果的。这里是书店,但感觉不到金钱交易的商业气息,却似乎置身于安静的阅览室,在知识的大海中遨游。
“喂,经理,库里还有《第三次浪潮》吗?”“卖完了。请读者留下地址,书来了,我们再给他送去。”这是室内对讲机。店里有什么事,营业员只要摁下键板,就可直接和楼上的经理室通话,用不着爬楼梯,也免得顾客心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您需要的书籍,请整齐地记录在下面。我们将尽可能为您查找、通知。请注清书名、版别、作者。请提供各种书籍信息。谢谢。”这里的缺书登记簿也与众不同,它封面上这段热情恳切的话语,犹如一股春风。也许你的要求还暂时不能如愿,但你不已经感到心满意足了么。
就是司空见惯的书架,在此也被赋于新的造型和色彩:“山”字形,两边都可摆书,放在书店中间,既利用了空间,又改变了店内的布局。书架正面是纯白色,侧面分别漆成枯红、米黄、天蓝的大面积色块,使读者的神经中枢始终保持兴奋状态。那忽亮忽灭,不停变化的幻灯片,是专门介绍各种新书的。“禁止吸烟”、“偷书罚款”、意见簿等形式主义的东西,在这里统统绝迹了。这一切,都是田夫研究了《商业心理学》后的“作品”。
“书店小姐”
这不是赶时髦,也不是标新立异。在天籁书屋的十二名工作人员中,五、六名年轻的女营业员,确实都是被当作“书店小姐”的。她们只负责招呼顾客,开票,取书,收款。至于去店外提货、送书,新书上架等力气活,都是由店内的大小伙子们干的。
国庆前夕,当这些高考落选或待业在家的姑娘们走进天籁书屋的时候,经理处处就以“书店小姐”的标准要求她们:态度文雅,落落大方,礼貌待客,文明售书。为此,在招聘时,书店就对她们的气质、性格及家庭状况进行了考察。性格内向的,尽量不要,因为这易给顾客造成一个“冷的感觉”——拒人于千里之外。热情的,也不能滑而轻浮。否则,也会引起不良后果。我在店内盘桓的两个小时中,见顾客所接触的小周、小郭、小苏、小高几个姑娘,都是热情纯真,活泼大方,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梦想者
天籁书屋面北的墙上,并排贴着几幅名人画像,有达尔文、贝多芬、爱因斯坦,高尔基等。其中居里夫人像下印着这样一段话:“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在
电视剧《上海滩》播映后,很受欢迎,尤其是许文强这个角色,给人印象更为深刻。何故?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许文强这个形象给了人们以阳刚之美的艺术享受。
许文强的阳刚美,首先是在力度上表现为一种强悍的勃发。在旧上海滩这个黑幕重重、人命危浅的险恶环境中,许文强却胸有成竹,沉静刚毅,靠自己之力,屡屡化险为夷,使人在紧张之后长出一口气,从而得到一种愉悦的情绪体验。饭店猜币自毙一场,许冯二人,一个视死如归,一个魂飞魄散,一人一枪,你来我往,把人的心吊在空中,紧张得几呼令人喘不上气来。而随着冯的死去,人们心中不由得豁然一畅,痛快,通快,先痛而后方能快,正所谓“不险则不快,险极则快极也”(金圣叹语)
彭敏敏设计和书屋经理的交谈中,这段话时刻在我头脑中萦绕。他,不就是这样的梦想者吗?
八二年底,陕西钢厂二十九岁的炼钢工张世和要求退职,消息传出,全厂哗然,惊疑,惋惜,埋怨……然而,有谁能知道退职者心中的苦恼?有谁能了解年轻人不倦的追求?曾在《延河》上以笔名“田夫”发表小说的张世和,虽然修过铁路,轧过钢,炼过钢,但他深感自己身体赢弱,不适宜于繁重的体力劳动。尽管同伴们体贴他,帮助他,而他能长期作一个生活中的“陪衬者”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于是,厂内专门发了一个文件,注明他“自动辞职,永不复工”。
八三年七月一日,他一个人在西安南关正街开了一间十平方米的天籁书屋,尽管有盈有亏,但读者不少,顾客满意,他感到了欣慰,感到了自己的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台、报纸、杂志等宣传工具前后数次报道了天籁书屋,读者更是慕名而来,这十平方米的面积就更显得狭窄了。今年十月一日,天籁书屋搬到了现在的新址,面积扩大了,书籍种类也更多了。但是,田夫并没有满足这些。他把书店的楼上辟出一间,作为展览厅,国庆期间,展出了青年美术爱好者的油画。他们还在此不定期举办文学讲座,给文学爱好者登上文坛创造条件。明年,还拟以天籁书屋的名义,创办文艺刊物,出版图书……
如果我们的各行各业,多一些这样醉心于事业的“梦想者”,四化宏图何愁不会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