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长江
西影摄制的《海滩》,象一幅缺乏光点的图画,给人的印象是腺胧、晦涩的。
影片所描写的故事,发生在一九八一年之后的最近几年。举世皆知,这几年正是中国农村进行经济改革、充满活力、欣欣向荣的时期。然而,人们从影片中却感受不到这种强烈的时代气息。固然,在这片海滩上,出现了现代化的大工厂和渔民的新瓦房,那些过去世代依靠捕鱼为生的渔民的子女,有些也进了工厂,当了工人,甚至开始跳起了交际舞,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变化。通过三个老渔民踟蹰海滩的身影,尤其是他们虔诚下跪祈祷上苍的举动;通过菊花的婚礼,尤其是小妹的订婚仪式,观众不难感到,这里人们的精神面貌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主宰他们生活的依然是陈旧的观念习惯。他们心中充满了迷惘、疑虑、烦恼与抱怨,而不是振奋、希望和信心。
也许,影片的编导正是试图通过新与旧的斗争,来展示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前进的艰难历程,揭示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刻矛盾,这当然是可以而且值得大写的。但问题在于如何去表现这一主题,如果只是把一些故事、奇闻和对乡村表面零散的观察罗列出来,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这一场新与旧的斗争,甚至着力表现“当愚昧败退时”所笼罩着的“一层似乎悲壮的气势”,其结果恐怕只能是重蹈六十年前爱森斯坦拍摄《新与旧》时的覆辙,使“‘愚’昧的主题爬过了所有的画面,甚至在主要的正面人物身上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普多夫金《社会主义农村与电影》)。
说起人物,《海滩》和《新与旧》相比,甚至更为可怜,在全片中,我们看不到会主义新人的形象。老鳗鲡愚昧、守旧;菊花十足虚荣;小妹软弱不幸;许彦表面上公允、正直、道貌岸然,但是本质一心追逐异性,举止暖昧,难以信任。至于乡间的色鬼、白痴、食客,则更令人反感。
这样的一部影片,真不知究竟要告诉人们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