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超耘
在改革声中,近年来文艺界出现了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事。一些著名演员跨团搭班到各地演出,就是其中一种。这种演出,离合不定,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报酬临时议定,没有定规;没有庞大的“辎重”,行动灵活。对于此种现象,毁誉皆有。一些人大喊“糟得很”,视之如“洪水猛兽;”一些人高呼“好得很”,认为是改革之花。
出现上述现象,愚以为是一种好势头。因为,它对长期以来我们所实行的演员剧团所有制是个巨大冲击。众听周知,这种所有制,过去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不少旧社会东奔西跑的艺人,从此有了安身立命之所。但是,久而久之、这种制度又暴露出了它的弊病。不少剧团演员吃大锅饭,演好演坏一个样,主演倍演一个样,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 。特别严重的是,这种制度养活了不少闲人。我接触过一些剧团,绝大多数部是七八十人以至百多人,而真正忙白忙黑的,只不过二三十人。现在,名演员们一搭班,对于那些吃“混饭”的人,无疑是个很大的威胁;它从另一方面告诉社会,一个剧团少数人养活多数 “闲员副官”的现象,再也不应继续下去了。同时,又能促使一些“南郭先生”及早刻苦学艺。
名演员的跨团搭班演出,还可以提高演出质量。五、六十年代就有这方面的经验。那时陕西拍《火焰驹》、《三滴血》,演员来自好几个剧团,肖若兰、肖玉玲、李应贞、刘毓中等,联珠合璧,保证了这几个戏的演出质量,至今在群众中盛演不衰。
名演员跨团搭班的演出报酬,因为是临时议定,往往具有 “优质优价”性质,这对长期以来的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也是个挑战。
当然,一种新苗子出土,不会十全十美、还会有不少缺点。如有些名演员报酬过高,个别人单纯向“钱”看,这些都是需要认真对待的。
名演员搭班出,像一股强劲的旋风,把演出界刮得目眩班乱,使得一些剧团的工作表面上乱了套,从而受到不少人的责难。但是,道是无情却有情,仔细思来,这种旋风,不是邪风、歪风,而是清风,夹有扑鼻的芳香。如若不信,请刮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