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然
大凡成熟的作家,其作品都具有相对稳定的风格。换句话说,一篇独具风格的作品,即便不署名,细心的读者也会推测出为谁人所做。明代学者高棵说:“今试以数十百篇之诗,隐其姓名,以示学者,须要识得何者为初唐,何者为盛唐,何者为中唐、为晚唐,又何者为王、杨、卢、骆,又何者为沈、宋……辨尽诸家,剖析毫芒,方为作者。”同为填词,苏东坡之词气势夺人,壮语盘空,而柳永之词则细腻悦耳,缠绵悱恻。中外文学史上的这类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常说的“文如其人”正是这个意思。
风格乃是作家创作个性的体现,其形成与作家的生活阅历、创作思想密不可分。鲁迅曾经说过:“我是真实地去生活,经验了动乱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的一幕,终于感得了幻灭的悲哀,人生的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狐寂的生活中,而尚受着生活执著的支配,想要以我的生命力的余烬从别方面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微光,于是我开始创作了。”鲁迅作品的风格充分说明了他的这段自述。只有“真实地去生活”,“受着生活执著的支配”,才能缘事而发,显示出自己的特点来。
风格是作家创作特色的反映,但决不是作家创作的标签。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一味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某种特色,那么其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适得其反。美国作家海明威一开始创作的时候,喜欢模仿当时的知名作家安德森和女作家斯泰因的风格,在后来的创作实践中,他逐渐认识到,别人的风格固然好,但并不适合于自己,因为他们的生活遭遇和对社会的认识同自己有很大不同。安德森和斯泰因始终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中,他们在作品中表现出的简朴的风格可以说纯粹是技巧的探索,而海明威则经历了战争的劫难,他的作品的简洁明快的特色却要体现出由于战争而给人们带来的惶恐不安的紧迫感,海明威按着这个路子走下去,终于形成了自己特具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