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取长补短”,短期内迅速改变某个企业或某个部门的落后面貌,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
但是,也有人提出“引进”的目的仅止于此吗?当今世界,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换代令人目不暇接。三年五年之后,先进的又可能变成落后的,到那时,我们难道再大量“引进”不成?这确是我们在“引进”时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地处燕山脚下的南口机车车辆工厂的一些做法,值得深思。他们从国外引进圆锥滚子超精机,但事隔不久,他们改进了国产同型机床,无须再依赖“进口”了。他们引进过几种新型磨具,几年之后,自制的九种磨具,其质量,寿命又都分别达到或超过了国外同型磨具的水平。“引进”之后,南口厂不满足于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而是注重于消化和吸收,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技术和设备。“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才是“引进”的最佳境界,远非“取长补短”可比。
齐白石老人曾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告诫后学之士不可亦步亦趋,只求形似,而要究其风骨,以求神似。画技如此,“引进”又何尝不是这样?
(摘自《经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