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灞源山区一枝梅

——记女共产党员灞源供销社营业员洪梅英

2023年08月11日

本报通讯员 张瀛 本报记者 柳叶

人们都说洪梅英就是“灞源山区的一枚红梅”。她是已有二十六年党龄的女共产党员,今年四十六岁。参加工作二十七年来,她就象扎了根似的,一直在蓝田县灞源供销社勤勤恳恳地工作着。

足迹踏遍山山岭岭

灞源乡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群众要买货,往往得走几十里。洪梅英便经常抽时间送货下乡。她肩挑担笼,带上群众生活中常用的手帕、鞋袜、针线零碎之类小百货,翻山越岭,涉水过桥。当群众在自己家门口就能买到需要的货物时,都从心底里感谢这位女货郎。

每次下乡归回时,她都要收购许多废品或鸡蛋,肩上的担子比来时还重,常常达到百十斤。跑一天,走几十里山路,来去都挑上重担,这对于一个青壮的男子汉采说,也是够累的了,何况一个女同志。她常常累得腰酸腿疼,但她从来不吭一声,总是那么乐呵呵地挑起笼筐,早出两脚露水,晚归一身热汗。灞源乡的山山岭岭,沟沟岔岔,哪儿没有洪梅英的足迹,洪梅英的汗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洪梅英被调到棉布组当营业员。当时,棉布正由畅销变为滞销,于是,她把站在柜台等买主变成走出柜台寻买主,跟集赶会,推销商品。她还想方设法便利顾客,将棉布开片售料或制做为成衣出售。这样一来,很快就销售了库存积压的棉布四千七百多尺。

洪梅英参加工作二十多年如一日,从未缺过勤,而且还常把自己的节假日也贴进工作。仅八三年和八四年两年,她就主动放弃了七十多个节假日!当人们阖家团聚时,她这位母亲和妻子,却冷落了自己远在西安的女儿和丈夫,仍坚守在三尺柜台里。

感情倾注给家乡人民

随着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山里人穿衣也讲究起款式的新颖和漂亮来了。洪梅英在营业中,经常碰到一些人因买不到称心如意的衣服而气恼,也时常听到人们对当地裁缝制做的服装样式陈旧古板有意见。于是,她便托人从西安购买了有关裁剪缝纫的书籍资料,并参加了县上在灞源举办的缝纫技术培训班,白天营业,晚上听课。当老师了解到她的心意后,深受感动,尽心尽力地把技术传授给她。她边学习、边实践,开始用纸学着剪裁,然后就用自家的衣料实习制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掌握了量体、算料、裁剪、缝纫、熨烫等一整套技术。从一九八一年开始,她便在柜台前挂出了“免费裁剪衣服”的招牌。

由于她待人热情,做工细致,用布节约,款式新颖,前来求她裁衣服的人越来越多。活一多,她的休息时间就被占完了,有时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丈夫和孩子都担心她累坏了身体,劝她少揽点事,她却深情地说:“苦一点累一点,但看到乡亲们穿起合身的新衣,我就打心眼里高兴”。

丈夫被感动了,特意从西安为妻了买回了新剪刀;女儿也经常在晚间帮她熨烫。她又买了一台锁边机,给群众既裁衣料又锁边。她还经常送布下乡,随身带土裁剪工具,边卖布,边替群众裁剪。近五年来,她为群众免费裁剪衣料三千五百多件,制作成衣六百多件,缝补旧衣三百多件。

植根在大山深处

灞源乡的工作条件是很艰苦的。和洪梅英同时参加工作的几个人已先后离开山区,调到县城或西安去了。按说,洪梅英更有出山的理由和条件,爱人就在西安市一个中学任教,学校领导已与有关方面讲妥了,可以调她到西安工作。一个在西安搞供销社工作的同志也曾提出和洪梅英对调。可是,洪梅英都婉言谢绝了。她不愿意离开这养育了自己、而自己也为之抛洒了汗水的山窝窝。当女儿们埋怨她是有福不享自找苦吃时,她语重心长地说:“不能光图个人和小家庭的安逸、温暖,啥时候都要想着群众。我是个共产党员,我们又生长在山里,难道不应该同山区人民一起,建设好自己的家乡吗?山区需要我,我一辈子也不想离开山区”!

(题图 王尊农)

上篇:西铁分局半个月解决一百七十四个问题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85/6/19850628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85-06/28/037177.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