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出了个“怪人”,名叫李光中。他的特长是专爱向报刊辑录和推荐文章。陕西、西安的每家报社几乎都收到过他的荐文,许多报纸上常常出现“光中辑”的字样。日前我受报社委托,来到咸阳,在西安储运公司咸阳仓库访问了他。
一见面就失望了,他不象个文人:低个儿,躬背,是一个极平常的老工人。一问,他已经五十五岁了,搞收发工作。环顾他的环境:潮湿的小屋很零乱,地上满是剪下的纸屑;靠东墙的大床有一米高,上面堆满了报刊书藉。有趣的是东墙上挂着十四个白、黄、蓝等不同颜色的布兜、尼纶兜,里面塞满了杂志。他嘿嘿笑着说:“这多方便,要啥取啥,我的‘百宝箱’!”
当我问他什么时候爱上了辑稿时,他咧开厚嘴唇笑了,原来他曾写过点小东西,五十年代末还担任过《西安日报》的通讯员哩!十年动乱,他彻底搁笔了,八一年才又萌发了写作念头。可写了一年,只字未曾见报。他脑子一转,写文章不行,咱把报刊上的好文章剪下来,推荐给更多的读者吧。这样既扩大了宣传,自己也可以打发孤独无聊的业余生活了,何乐而不为? 老李接着说:“有人说我为了挣稿费,可我基本上都买了书。不然,我资料哪里来?说真格的,除了买书,稿费还不够我缴电费呢!”
我翻看着种类繁多的报刊书籍,略一统计,竟有一千多册(份)!还不算刚搬到新居里的那一部份!两年多来,他一共向外荐稿一万二千多篇,其中四百多篇分别在《青年文摘》、《东西南北》、《陕西工人报》、《西安晚报》、《北京科技报》 、《飞天》、《江城》、《奥秘》等全国六十余家报刊上登了出来,并被聘为几家报刊的特约宣传、发行员。
我想,老李的劳动和爱好是有价值的。尽管有的同志至今还对他抱有偏见,但我愿他继续保持这种对人、对己都有益的业余爱好。(李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