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振永
提起“梨园”,人们即会想到戏班子,“梨园子弟”自然是戏曲演员了。其实,“梨园”一词的最早含义并不如此宽泛,仅指我国一所最早的戏曲学院的名称。唐代“贞观之治”以后的开元年间,由国家统治者李隆基亲自“组阁”,“选坐部伎子弟三百”、“太常乐工三百,宫女数百”、“小部音声三十余人”,教于京都长安光化门外禁苑的梨园,办起了我国最早的戏曲学院。
富丽堂皇的皇家学校——梨园,兴办起来以后,曾经显赫一时。精通音律、酷爱戏曲艺术的“万岁”李隆基,自命为梨园的“崖公”。而于“听政之暇,脱去朝服,躬践排场,亲自指挥和监督。一旦发现“声有误音,常必觉而正之”。这位曾经因贪恋倾城倾国之貌而失江山的皇帝,倒是一位很称职的“院长”。
“梨园”不仅气派宏伟,而且艺术家荟萃,群星名伶辈出,当时被称为才艺绝伦、誉满朝野的杰出艺术家人数相当可观,有李氏三兄弟(龟年、鹤年、彭年)、黄福绰、康昆仑等乐师,公孙大娘、李十二娘、张妙娘、李仙鹤、范大娘、贺怀智、苏小宝等演员,仅流传于教坊的节目有三百余个,“霓裳羽衣曲”是梨园久演不衰、脍炙人口的节目之一。
随着“梨园”的名声大噪,便开始区别于桑园、枣园、杏园、桃园等互生并存的果木园圃,而成为集戏曲、音乐、午蹈为一体,专门培训艺术人才,排练演出节目的综合学校了。随之梨园也成为戏曲团体的代名词,“梨园弟子”也成为戏曲演员的同义语。
“梨园”这支古老的艺术之花,可算是西安人民的骄傲,堪称我国戏剧艺术上的丰碑,应该使它重现光彩。目前,陕西省地方志的李龙白同志正在和全国各地文化、艺术、戏剧界的专家学者二三百人发出倡仪,筹建唐代“梨园”纪念馆。
(题图 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