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子雍
历史上的黄忠是如何死去,我说不准。但小说《三国演义》里的黄忠,却是死在“不服老”这三个字上。本来,刘备伐吴之时,他已年高七十五,自不必在走马迎敌、破阵斩将上与关兴、张苞等年青人争高低。但这个老汉却固执得可以,明明老了,却硬是要声称:“看我斩将,老也不老!”结果呢?由于力不从心,落了个中箭身亡,血洒疆场。
当然,诚如俗谚所说:“瓦罐不离井边破,将士多因征战亡。”黄忠其人,作为一代名将,倒也可以说是死得其所。但问题是他完全可以不死,也完全不应该这样去死。曹操《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历来被不少老人引为不服老的理论根据。但岂不知孟德此语,实际上却是在劝说老人要有自知之明:老骥伏枥以后,便只有跑千里的志愿,而无有跑千里的能力了。对这样一个道理,黄忠显然是一窍不通。他明明年老体衰,气力不济,走马舞刀,已不能随心所欲了,却偏要“横刀那顾头颅白”,那结果,又怎能美妙!
当然,我这样说,也不是认为“人老珠黄不值钱”,什么用处也没有了。战国时,楚丘先生求见颇有爱才养士美名的孟尝君,但此公却对客人迎头泼了一桶冷水:“先生老了,年纪大了,记性坏了,来见我做什么呢?”好个楚丘,立即回答道:“怎么能说我老呢?你要让我投石超距吗?让我追车赶马吗?让我捕麋鹿斗虎豹吗?要是那样,我简直等于已经死了,何止是老而已。如果让我深谋远虑,让我帮助决断疑难,让我以恰当的言辞应对各国,我还算壮年嘛,有什么老?”窃以为,这位楚丘先生,便是颇有自知之明、颇能对自己扬长避短的。由此又想到黄忠,倘若他当时能有楚丘那样的明确认识,在服老的前提之下避己之短,扬己之长,不再坚持去一线跃马舞刀,而是主动退到二线充当顾问、参谋之类的角色,那于国于己,不是都大有好处吗?
古人黄忠的不服老,已经造成了很不好的后果。但愿今日的老同志,当服老时应服老,高高兴兴地从一线退下来,以避己之短,从而好在二线上扬己之长,努力为四化建设发挥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