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对我说:“你在林区多年,却未必知道木中之王。”我也真就语塞,于是他讲了个故事给我听。
传说刘秀被人追捕得精疲力尽,饿倒在一株大桑树底下。他往上一看,满树都是紫黑色的桑椹,便饱餐了一顿。后来刘秀称帝,叫办事人将写有“木中之王”四个大字的御匾拿去挂在那棵桑树上。可办事人应付差事,胡乱把匾挂到了椿树上。天理不公,大风骤起,但见桑树潸然泪下,椿树默不作声,杨树击掌冷笑。
显然,传说中的三种树,指的是三种人:“桑树”是凄怆的,“杨树”是不平的,“椿树”是自以为得计的,而传说意在鞭笞那办事人的目的也是极分明的。事情坏就坏到这号子“办事人”的手里。他昏昏噩噩,稀里糊涂,玩忽职守,错挂御匾,使贤人良才受气,奸滑庸碌之徒获益,这如何叫“杨树”能看得惯?
我由此想到今天。当前,一些地方的少数领导者,就颇有一点刘秀手下那办事人的遗风。他们也是飘飘浮浮,糊涂糨子,常常错挂“牌子”,使果实累累的“桑树”得不到应得的报偿,使只能结几片细碎叶子的“椿树”昧着心眼子受奖。这些领导者还往往对他们单位的“桑树”多所指责限阻,而对“椿树”却反而疼爱得很。于是勤而有能的“桑树”成了“搡树”;懒而无能的“臭椿树”成了“香椿树”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部分人干活,另一部分人得利的不正常现象不就说明了这种情形吗?这怎能不挫伤“桑树”的积极性?又怎能叫“杨树”看得惯?所幸的是,现在“杨树”看不惯有办法了。这是因为时代发生了根本的变迁,加之又适逢改革的年代。只要我们珍爱我们的时代,并锐意改革,“桑树”则必然会堂堂正正地恢复“树中之王”的称号,“椿树”则必然因厮混不成而溜之乎也,“杨树”则必定是鼓掌欢呼,而一班无用的“办事人”则只好干点别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