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唐代的杂技艺术——戴竿及绳伎

2023年08月11日

祥军

戴竿又称寻撞竿木,先秦叫做扶卢,汉代名为都卢,也就是现代杂技中的顶竿或杠竿之类。表演时,由一人戴竿,一人或数人缘于竿上表演。在唐玄宗开元初年,缘竿表演的多是男孩,文学家张楚金就有一篇描述小男孩在百尺长竿上表演的《透檀童儿赋》。天宝年间女子缘竿表演大量出现,王邕《勤政楼花竿赋》梁涉《长竿斌》都描写了女子缘竿表演的精彩场面。他们笔下的缘竿女子,不但在各自的竿上做各种表演,当两枝长竿靠近时,还要左右易处,相互换位。同时,戴竿者要绕场行走,还要上云梯,缘竿者更是危险至极,而这些缘竿女子却自然裕如,表演不辍,演技确实高超绝伦!

戴竿的演员有男有女,都是成年人。男的有竿木侯氏、长入(即长期出入宫禁的艺人)赵解愁、刘交等名艺人。《全唐诗》卷五一一载晚唐诗人张祜《千秋乐》诗,追记玄宗千秋节(即八月五日,为玄宗生日)时,长入赵解愁戴竿之事云:

八月平明花萼楼,万方同乐奏千秋。

 倾城人看长竿出,一伎初成赵解梦。

可见戴竿杂技在当时所受的欢迎了。女戴竿艺人主要有盛唐的王大娘、在大娘子,晚唐的石火胡等。唐代著名理财家刘晏幼时曾奉玄宗之命写过一首《咏王大娘戴竿》的诗。云:

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

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这些戴竿者个个力大艺高。都是当时杂技界的佼佼者。

戴竿之外,又有绳伎。绳伎一名走索,即现代的走钢丝、走绳之类。唐朝人封演所撰《封氏闻见记》记载,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为庆贺千秋节,内教坊的女艺人表演了绳伎。走绳的女演员们在离地面数丈高的绳上或你来我往。穿梭而行;或脚着木屐,摇摆而走;或“##蹈顶,叠三、四重罗汉”;或踩高跷在绳上翻跟头、难度很大,表演精彩。卫士胡嘉隐作了一篇《绳伎赋》,深得玄宗赏识,因之而升官。写过“#撞童儿赋》的张楚金,也写有一篇《楼下观绳伎赋》。在所有论述绳伎的文、赋中,只谈到女子表演,未见有男子走索的记载。大概此项技艺、古今皆为女子所垄断,时至今天,除偶见男子走绳之外,走钢丝的则为清一色的女性。

上篇:从门神到年画
下篇:祖国之歌(国画)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85/12/19851231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85-12/31/039362.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