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润民
读过《马钧传》(作者:傅子)的人,大凡都知道马钧一生的创造发明:一是改进织绫机(即丝织品的提花机),使生产效率较前提高了四倍以上;二是制造了指南车;三是创造了翻车,这是一千七百年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提水机具;四是改进了“水转百戏”,说明他在转动机方面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五是改进了连弩、发石车等兵器。他在创造发明上成绩显著,就他的才能和高超的技术而言,尽管都超过了春秋时期的有名工匠公输般(即鲁班)和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张平子(即张衡),然而,他却在魏明帝(曹叡)当朝时得不到重用,一直被埋没着。
马钧当时做的是一种顾问性质的闲官,不能主管工程制造,就好比我们现在的有些大学生,明明是研究机械制造的,而非要让他们去干与机械无关的工作一样。处境限制了马钧不可能有更多的、更科学的、更先进的创新发明,这对马钧的一生来说,实在是痛惜莫及的事情!
“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这是傅子在篇末的一番议论。可见,在一千七百年前,古人都深刻地认识到,用人不用他的专长,知道他有才能而又不让他在实践中去发挥,这实在是很可惜的r我国目前正处于变革时期,庞大的经济建设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正全面展开。在这种新形势下,更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有识之士。让他们在四化建设的热潮中大显身手,发挥他们的专长,贡献他们的聪明才智。只有这样,四化建设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我们国家的振兴才有希望。
用战略眼光看待人才,用科学方法使用人才,这是人才问题上的两个准则。如果“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事,不但对人才是一种浪费,而且势必贻误我们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