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义 郑升旭
雨,越下越大,水面上形成一层白茫茫的雨雾。
乌云还在继续聚集,越压越低;而水库的水位已超过红色警戒线四米以上,……天和地仿佛要挤压在一起了。
石泉水电厂的潜水员们穿好潜水服,戴好潜水帽盔,一个接一个,轮流潜入水底……
他们是被二龙山水库从千里之外请来排除险情的。
这里,每下降一米,都是向着不可测度的危险迈近一步。地形复杂,情况不明。潜水员刘祖国忽然想起几年前的一次打捞拦污栅的潜水作业——
他坐着一百多公斤的铁笼下到水下九米处,输气软管忽然挤在铁笼与闸门槽之间,一下被切断,他向上呼叫,电话线也断了;他摇摇信号绳,绳子被钢丝绳缠住了。供气中断。一时间,他觉得心在收缩,眼球憋得要爆出来。眼前一黑,完了。但他随即镇定下来。屏住气,使足全身力气,顺钢丝绳往上攀援。钢丝绳是丛的,身上还穿着上百斤重的潜水装具,们高度却近乎两层楼房。
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爬出水面的。因为他一出水就因窒息昏厥过去。人们口对口对他进行了人工呼吸。
随着工作经历的增加,他们越来越了解到这一工作的危险性!
——潜水衣被水下物体挂破,装具内的气体立即泄出,人便无法上升,水也会立即进入密封的装具内,将人溺死。
——排气控制不当,潜水服会膨涨爆破。
——水坝、水闸等挡水的地方,只要有拳头大个孔道漏水,人便会被吸在上面,身后是上吨的压力挤推,动弹不得,只有等死。
——潜水员自己重心控制不好,或突然遇到个坡坎,便会来个倒栽葱,头顶的排气阀倒向下面,空气无法排出,岸上还在继续送气,人就会象气球一样,一下子冲出水面,这叫“放漂”。接着是已经适应水下四五倍压力的体压,来不及调整,脑袋立即会被冲压而成倍肿大,钢盔取不下来,有时还得用锯子切割……
眼下,二龙山水库的抢险,要比窒息那次的危险性大得多。那次是坐铁笼,这次是单人下潜,那次是九米,这次是四十多米!
防汛指挥部的铃声不住响着,沿江数十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系于他们身上。如果不将库底一只沉船捞起,急流将沉船涌入泄洪闸下,便会堵住闸门,接着是洪水翻越坝顶,接着是村庄、农田陷入一片汪洋……
他们仿佛听到了老人的呼叫,孩子的哭声。他们觉得自己的身体在下降,但生命却在升华!
是啊!人生难得几次搏!
库水混浊,伸手不见五指,完全凭着摸索,他们将沉船舱内二十根角钢一一用钢绳拴好。第一次起吊失败了,沉船卡在旁边的岩石上,钢丝绳拴着的角钢被拉断,又得再次沉入水底,在船舷上进行电割开孔,然后再穿入钢丝绳起吊……
当沉船吊出水面,险情排除时,岸上响起一片欢呼声。这欢呼声中渗透着险区群众的多少感激之情!
据《史记》所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巡视全国,在彭城听说“泗水”里沉了一只鼎,便命数千人下水寻找。这大概就是我国最早的潜水活动。
那时没有任何潜水装具,人们赤着身子,最多再带一块石头使自己沉下去。然后,就得靠自己屏气的功夫了。至今许多采珠人依然用的这种办法。
在今天年轻人的想象中,潜水又是另一回事了。他们看过电影,碧海蓝天,蛙人拨动两个脚蹼,自由穿梭在鱼虾群里,珊瑚丛中。多有趣啊!
这里的潜水员除班长宗光海外,全是年轻人,也都富于想象。在他们未当潜水员之前,对潜水工作的认识,大都和这差不多。然而,当他们第一次看到潜水装具时,吓傻
仅一
个头盔,就四、五十斤重,全部用钢板做成,大得象个菜坛子,戴在头上,仿佛一个外星人!
潜水服也不轻,一层粘胶,一层帆布,为了充气,做得十分宽大,平时吊在架子上,简直象一个被水泡涨的巨人!
潜水鞋,一尺多长,铁制的,足有一、二十斤。目的是要和钢盔平衡,保证人能垂直站立。
还有压铅,也是四、五十斤,胸前背后各挂一个,使人在水下保持重心稳定。潜水员们就要带着这些东西在水下活动。别说工作,就是迈动几步,也要浑身冒汗。
现在他们明白了,为什么石泉水电厂在招收潜水员时,一定要挑选他们这些个头大的。据说对健康条件的要求和喷气式飞机驾驶员一样。
他们穿戴着这套装具开始训练了。首先要沿着梯子,爬上搭在水面的工作台。几个上下,他们就气喘吁吁了,浑身的衣服被汗水粘在肉上。但一下到水底,尤其是有时凿开几尺厚的冰层下到水底,又冻得浑身索索打颤。几个小时下来,露在外面工作的两只手冻得红肿、麻木,半天恢复不了知觉。
这里看不到鱼虾群,红珊瑚,即使清水,也看不了一米远。下到水底就成了睁眼“瞎子”。而且每下十米对身体增加一个大气压,四十米深时身体每平方厘米就要比水面多承受四公斤压力,全身要多承受上吨的压力,心慌、头昏、象喝醉酒一样发懵,连舌头也不听使唤,和上边通话,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往外吐。上到水面后,几小时内,身上还印有毛衣压下的印子。这些,一下子破坏了年轻人原先想象中的“诗意”。但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工作,通过一次一次抢险活动,逐步建立了另一种“诗意”,一种更博大,更深沉的“诗意”。
当他们看到被救护的人们感激的泪花,看到排险后正常运转的机器,照常生长的庄稼,他们心头充溢的美妙诗情是任何辞句也表达不了的。
这是一种只有他们能理解的无字的诗!
三
潜水员的生活既紧张又丰富。
一次紧张的工作下来,他们便聚在宿舍、旅馆尽情地玩,打扑克、麻将,下象棋、钻桌子,顶枕头,闹声能掀掉头顶的屋瓦。是啊!只有为生活做出贡献的人才知道生活的美妙,只有冒过生命危险的人才知道生命的可贵!
这个潜水班一石泉水电厂潜水班共有五个人。班长宗光海,四十四岁,几十年的潜水生涯了。别看他五大三粗,头发蓬乱,皮鞋脏裂,睡觉常打呼噜,但他却十分细心。正是凭着他的机智指挥,临场不乱,才使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危险,胜利地完成了任务。但说老实话。宗光海要领好他的其余五个
年轻伙伴倒也真不容易。他们各有各的脾气、性格。
一史德祥,高高的个头,西装革履,头发经常油光发亮,连小胡子也修得整整齐齐,加之潜水员是驱赶灾殃的使者,每到一个地方都受到当地群众的敬重,姑娘们更爱跟潜水员搭话,你真担心哪里的姑娘会把这位漂亮的小伙子“勾”住了。
一刘祖国,整天说不出几句话,沉默寡言,有事总是放在心里,你真得担心他有个头痛脑热,照样不吭声,坚持下水,那便会立即出现危险!
一刘建设,总爱嘻嘻哈哈,没正经,不管是厂长、局长,见了面,他的手先上去搭在人家的肩膀上,常常让宗班长十分尴尬。加之自从西北电管局命名他们为“英雄潜水班”后,来的领导更多了,他还是老毛病,真没得说的。
——马升宝,认死理,为个小事,也得争个脸红脖子粗。到略阳钢厂潜水修理水泵以后,人家厂里为表示感谢,领他们在厂区参观,硬是要看人家出钢,人家说不到时间,他还满不高兴……
就是这几个年轻人,动不动还会动手干仗。这令老宗更加耽心。因为潜水,首先得配合紧密,下水的下水、指挥的指挥,拉信号绳的拉信号绳,看气压表的看气压表,听电话的听电话,万一哪个一使气……
然而,慢慢地老宗放心了,他们在一起吵归吵,但到了工作上,便互相关心得象亲兄弟一般,默契得象一个人一样。在生死关头结成的友谊,怎会因一次吵嘴就分开呢?
他们就是这样在爬中、滚中、配合中、争吵中走南闯北,足迹遍布北京、四川、甘肃、陕西等省,潜水作业三百多次,受到西北电管局和外单位嘉奖、记功十数次。
走进潜水班的休息间,那里悬挂着一面面锦旗。这些锦旗上虽然没有炮火硝烟的痕迹,但同样是一次次出生入死的英雄纪录!
(题图、插图:许志强)
朝阳
刊头设计 苗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