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魏
失恋,这个词对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在现实生活中,一帆风顺的恋爱可谓屈指可数。失恋,对于每个感情真挚的青年来说,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尤其是爱得深切的人,他们的心理上往往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失去平衡。爱与恨、甜与苦、喜与怒的砝码交替升降,自尊与自暴,希望与破灭,爆发与抑制的情绪转换交织。在感情受到破坏,身心受到折磨的情况下,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呢?笔者认为最佳的方式就是逃避。所谓逃避,就是离开产生恋爱或导致失恋的环境,避免触景生情,屡次卷入痛苦之中。
1841年,21岁的恩格斯失恋了,他感到“生活过得相当枯燥无味。”他在痛苦中煎熬。为了摆脱这种煎熬,他作出了选择一逃避,从家乡巴门出发,作了一次长途旅行,经巴塞尔和苏黎世、米兰,一直走到伦巴第。就这样,恩格斯用逃避的方法,把自己的痛苦心情,消溶在美丽的湖光山色之中。
歌德在二十四岁时回到故乡法兰克福当律师,一次因公去维兹拉,在出席舞会的途中,偶然与一个叫夏绿蒂的少女一见钟情,但夏绿蒂已是歌德朋友凯士特的未婚妻了。歌德知道这一切后,十分痛苦,几次曾想自杀,但他最后还是逃避了。
失恋的原因很难一一说清。有的恋爱开始,情投意合,山盟海誓,但过后由于一方的思想、社会地位发生变化,或另有新欢,以至中途变卦;有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但日后发现双方思想、个性、能力相差太远,而宣告恋爱结束;有的青年初恋时,隐满自己的“缺点”,日子一久,被对方识破,搞得不欢而散。总之,它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方已经失去了在另一方心目中的地位。
恋爱,正如一位作家比喻的那样:“在人类的精神通世界中,有一条小路,从一个人的内心通向另一个人的内心,这就是恋爱。”既是这样,强求只能导致更大的痛苦。攻击则是不道德和缺乏修养的表现,同时也从另一角度说明,失恋者的自私,他(她)并不是真正的爱着对方。因为一个真正懂得爱的人,想的不仅仅是自己。这样看来,对待失恋的最佳方式只能是从空间上离开“恋人”。
用逃避这一方式来对待失恋,可以使自己“在自然的壮丽景色中得以怡然开脱,溶化在生活的温暖协调之中。使恶性循环的思维得到一定的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