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烛光中,他看见(散文)

2023年08月11日

井频

淡黄淡黄的烛光,在这里、那里飘荡,闪耀着。偌大个剧场,犹如浩渺、深邃的星空。

他走向舞台前沿的讲桌,朝观众席看了看:众多面孔,影影绰绰。就着两只腊烛的光亮,翻开讲课提纲——《漫谈歌剧文学创作》。真是多灾多难!近千人的课堂,由于停电,只得借腊烛照明;扩音设备失去效用。多象当前不景气的戏剧景观!

这是古城第一座面向社会的群众性文学院;参加学习的,有大专院校的学生,有社会待业青年,有年过花甲的离休高干,有双肢瘫痪乘着轮椅的工人,有同来听课的父女两辈人……不少人远在外县,最远的要从黄河岸边的孟塬赶来。而今天,大家又都是冒雨而来的啊!

跳动的烛光,捉弄人似地在他眼前闪着。他讲着歌剧文学的特性和艺术魅力。心中却一点儿也不知道,人家是否感到了魅力。这些年,歌剧太冷清、太寂寞了。年轻人对它怕也是很陌生很冷淡的。自己从事戏剧文学多年,不也对歌剧的出路甚感惶惑了吗?本来就心中无数,加以失去照明和扩音设备的帮助,他只好尽力提高喉咙吼着。极是吃力、紧张。他感到讲的糟透了,准是一场对不起观众的“演出”!

台下递来了条子,要求他不要赶得太急,说时间如不够,还可以延长。看来还有兴趣。又一张条子,请他把引述过的那部歌剧的咏叹调剧诗,再重复一遍,说它太美了,太激动人心了……多么珍贵而及时的信息反馈!

他略微松驰了些,可以用目光和台下交流了。那两张少女的面孔,在烛光下是那样专注、凝神,不时地互相看看,或轻轻说些什么……她们是两个准备献身文学的大学生吧?一缕微弱的烛光,照着侧门座位上一位满头花白的老人,大概就是那位离休的高干。抛却了权位、小车,每个星期日的清晨,踏着自行车匆匆赶来……当他领略了这淡泊事业的寂寞之后,对照他那热闹的往昔,该会有些什么感触?哦,那同来听课的父女俩,坐在什么地方?那轮椅上虽然截瘫却依旧同命运抗争的青年工人、那孜孜求索执着追求的中学教师……他想看见更多更多的面孔,触摸触摸更多的心。

课间休息了。好多学员拥上舞台,把他围了起来,继续递条子的,当面提问的,伸出笔和本子,要求签名留言的……立时,腾起一股活力和热流。他感到一种冲击。只有真正与时代同步的艺术才是永远不死的。他在纷纷伸来的本子上写下:诗言志,歌咏言求索、攀登、拼搏……

淡黄淡黄的两柱光焰、欢快地飘动着、闪耀着。他继续讲着歌剧振兴能否出现。刚才,课堂主持人对大家讲:“今天这烛光照耀的课堂本身,就是一首诗,一支歌,就是一种预示。”他还没有来得及揣摸:主持人指的是学员们献身文学的执着精神,还是指这追求出现在秦汉古都、盛唐长安的二十世纪的今天,抑或是还包含着更广阔的什么……

烛光,在闪耀、在燃烧,他似乎已经看见那……

附记:这是去年写的一篇小文。文中写的西安文学院那一届学员已经结业,其中的二百多学员,正在该院举办的提高班继续学习。这种普及文学、培养新生力量的事业,受到古城文学爱好者欢迎和赞许。愿这篇小文,能为这一事业留下些许纪念。1986年4月

上篇:海天疾涛(国画)
下篇:语言的洁纯性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86/5/19860516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86-05/16/041442.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