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明洲
在热烈的掌声中,他给孩子们讲完了自己翻译的美国童话《怪人杜里特》一书的前两章。一位少先队员激动地跑上前去,将红领巾系上这位大哥哥的脖子。在孩子们的簇拥下,他披起雨衣,扶着双拐艰难地登上手摇三轮车,很快消失在雨幕中。马路上,留下了三道清晰的轮印……
他叫梁家林,是西安外国语学院英文打字员。十六岁那年,一场骨病使他度过了十年卧床生活。在病床上,他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痛,并读了大量的文学和科技书籍,还掌握了英文基础知识。后来病情渐渐有了好转,能扶着双拐行走了。他,便悄悄地爬上外语学院教学四楼,风雨无阻地坚持在教室外旁听。楼梯上,洒下了他的滴滴汗水,多次连人带拐摔倒在教室外的窗子前。同学们感动了,主动扶他登楼;一位老师得知后,天天登门给他辅导。就这样,在三年里他学完了大学英语专业的全部课程,并能够熟练地用英、法、德三种外文打字,成了一名外文打字员。在打印教材中,他接触到美国儿童读物《被追捕的孩子》,便把这个故事讲给外甥听。孩子一下被书中的情节迷住了。梁家林动心了:“为什么不能把它翻译成中文,让更多的孩子看到这本书呢?”
命运对这位不幸的年轻人也太不公正了。早在文化革命中,他的父亲就遭受迫害含愤死去。现在正当他着手译书,开始了生活的一个新起点时,和他相依为命的母亲又患了癌症。厄运,并没有使梁家林屈服。上班时,他扶着双拐一步一身汗地去打字室工作;下班后,又扶着双拐赶回家捅炉子、和面、炒菜,为妈妈做饭、煎药、打针;深夜,他又孜孜不倦地在灯下从事译作。
凭着上过一年初中的文化基础,加上自学的英语,翻译文艺作品谈何容易!碰到“拦路虎”,他就查字典,请教老师。为了准确地翻译好一段背景说明或一句形象的描写,他常常爬上三层楼去查资料。一九八一年底,七万五千字的《被追捕的孩子》翻译出来了,后来由陕西少儿出版社出版。一九八三年,他又译出了十一万字的美国童话《怪人杜里特》。翻译中,他就常常把书中的故事讲给附近小学的学生们听。孩子们的开怀笑声和入迷的神情,成为他废寝忘食发奋拼搏的力量源泉。今年四月,这本书由山西希望出版社出版。继此书脱稿后,他又相继翻译出三本外文儿童读物。
他扶着双拐,终于走卜成才之路。一九八五年春,梁家林参加了全国残疾人职工技能竞赛,荣获英文打字第二名的好成绩。在今年四月的全省职工自学成才表彰大会上,他又荣获二等奖,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评价了他勤奋自学的精神。当捧到火红的自学成才荣誉证书时,他激动地表示:“愿将自己的心血化为甘泉,去滋润儿童们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