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鉴
一位风华正茂的大学毕业生,年年月月钻在古墓中与死人骨头和废铜烂铁打交道。赵丛苍的这种考古生活在凤翔县曾经引起过不少人的好奇。日前,我也带着这种好奇的心理采访了他。
此刻,在东湖一侧的县博物馆内的一间九平方的斗室里,我坐在一摞摞书籍资料中间,面对着这个身材颀长、眼睛大得出奇的年青人,听他用浓厚的凤翔口音述说。
原来,他就是土生土长的凤翔人。一九七七年他大学毕业后,背起行李回到故乡,在文化文物部门开始了他的文物、考古生涯。
基层文物工作头绪十分繁杂,保护遗址,征集文物,布置展览,组织宣传,参与发掘,接待参观……,粗粗一算就有十几项。八年来,他每天象弹钢琴一样,完成这一桩,又急忙开始另一件。每天煞到深更半夜。难的是有时候单凭煞夜也难奏效。
一九八二年八月,县城南郊的一个工厂在凤尾村遗址区动土建厂房。小赵着了急,常常天不亮就赶到工地,向厂方宣传保护文物的意义,看守着遗址区,防止有人乱挖。到后来,厂子为了不使已经被批准的基建项目作废,不顾赵丛苍等同志的劝阻,指挥工人强行动土。看到在遗址区乱挖,小赵感到就象挖自己的肉。他一下子跳到镢头下,其他几个考古队学员也跟着跳到坑内。他们用自己的肉体挡住了铁锹,保住遗址未被损坏。当时,小赵胃病正在发作,痛得满身大汗。他用手按着肚子,连夜赶到西安,和省文物局商定了保护措、施,并立即组织清理。后来,他们在这里发现一座秦国建筑遗址和近三百座唐代殉人墓葬,并发掘出八百多件文物。这些唐代殉人墓葬的发现,在我国考古史上还是第一次。文物中有一部分十分珍贵,其中唐代经咒图等为稀世罕见,对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具有很高价值。
为了使广大群众了解保护文物的意义,他经常到学校、工厂和农村组织历史文物报告会。有时县上开干部会,他也要利用间隙插进去讲一段。为了扩大宣传范围,他还和县广播站举办了二十多次历史文物专题讲座。使凤翔县的保护文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九八四年,宝鸡市有关部门表彰了凤翔县博物馆。赵丛苍的工作成绩也受到了党和人民的肯定,八五年十月,他出席了全国文博系统双先会,受到了文化部的表彰和奖励。
作为一个文物考古工作者,赵丛苍还坚持不断学习、研究。近几年先后在省内外报刊上发表文物简报和论文四十五篇,并且撰写出一部十八万字的《凤翔文物志》。在研究过程中,为了弄清一个史实,有时需要花费大量精力。他写《凤翔博物馆藏印识考》一文时,就跑了十三个图书馆,翻阅了二百多本书,请教了三十多位专家。长年累月废寝忘食地工作,使他胃病恶化,发生穿孔。一九八三年元月,他不得已住院动手术。手术后的第七天,他又坐在病床上开始了工作。刚出院不久,他突然听说县城东关农民挖出了一批铁造像,又冒着寒风,拄着棍子赶到现场。……
采访结束时,已经是深夜了。我突然想起他还没有吃晚饭,连忙告辞。他送我出博物馆,经过宋代苏轼修建的凌虚台、喜雨亭,来到东湖边。在路灯下,我握着他的手,忽然觉得来时带的那种好奇心是多么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