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闻
从放牛娃、雕花木匠到画坛大师,齐白石走过了一条艰苦、漫长的自学成才的道路;而在他攀登艺术高峰的历程中,他早期的几位师傅对他帮助很大,其中尤以清末曾入过“翰林”,后来当过清史馆馆长的湖南著名学者王湘绮(闿运)为最。在王的弟子中,有三个出身于手艺人的人,后来都很有成就。一个是幼年学过铁匠的张仲飏(登寿),一个是铜匠曾招志,和白石一起,时称“王门三匠”,传为佳话。对此,白石铭记在心,永志不忘,曾有“往事平泉梦一场,师恩深处最难忘”之句。
开始了画家生涯
齐白石的真正的画家生涯是二十七岁时开始的。在此之前,他虽然刻苦学习,诗文字画均有相当的造诣,但主要还是以雕花木匠为生的。一次,他在酷爱诗画的学者胡自倬家里做活,胡把他介绍给当时的湘谭名士陈作壎,并说,你很有根底,假若愿意读书的话,可拜陈为师。白石担心自己年龄大,家穷,怕学不成。胡自倬说:“你不要担忧,你的画可以卖钱养家。你不是读过三字经吗?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你今年二十七岁,何不学学苏老泉!”当下,齐白石就拜胡陈二人为师。他俩商量,为白石起名璜,号濒生,因其家与白石铺相近,别号白石山人。齐白石的名字就是这时叫起的。他们说,你是学画的,就先读《唐诗三百首》吧!接着又读了《孟子》、《聊斋》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学问大有长进,绘画也有了新的突破。从此,他丢掉了斧锯钻锉,开始了画家生涯。三十岁时,他的画已在当地很有名气,收入也越来越多。祖母高兴地说:“阿芝,你倒没有亏负这支笔,现在我看你的画却在锅哩煮了。”回想起小时候放牛,一次看书习画,忘了打柴,回家后祖母生气地说:“阿芝,俗话说,三日风,四日雨,哪见文章锅里煮。明日锅里没了米,靠你肚子里的书能顶饭吗?可惜你错生了人家!”白石见祖母高兴,就画了幅画,挂在屋里,又写了一张横幅,题了“甑屋”二字,意思是锅里有饭可煮了。那时,读书作画都是以松枝照明的,在他七十岁的《往事示儿辈》一诗中曾写道:“村书无角宿缘迟,二七年华始有师,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又一个寄禅黄先生”
1 8 94年,齐白石三十二岁时,和友人组织了一个龙山诗社,其中有个叫张仲飏的,年轻时当过铁匠,后发奋读书,很有成就,拜了王湘绮为师。势利人鄙视他出身寒微,都叫他张铁匠。因为都是手艺人出身,一见面很亲热,与白石成了知交。他们除了论诗谈画外,还学钟鼎文,学治印。一次从长沙来了个篆刻家,慕名求印的人很多。白石也选磨了一块石头,请他给刻个名字。过了几天去问,那人把石头还给他说:磨平了再拿来。这块石头光滑平整,他只好拿回去再磨,过几天再问,还是那句话。白石气忿不过,拿起修脚刀,当夜刻了一方。行家看了都很赞赏。从此,白石就发奋学印。黎桂坞有个篆刻名家黎铁安,白石便去请教,黎说:“南泉钟山楚石有的是,你挑一担回去随刻随磨,刻满三四个点心盒,那就刻得好了!”天下无难事,就怕用心人,他俩一起琢磨,刻了磨,磨了刻,弄得满屋都是泥浆,无处插足。白石“三百方印”的第一方“金石癖”就是此时刻的。
1 8 99年,经张仲飏的劝说和引进,白石带了他的诗字画印拜见王湘绮。王看后说,你画的画,刻的印,又是一个寄禅黄先生(湘谭著名的书画家高僧)。那时湖南的学者都把能作王门弟子看作最大的光彩。仲飏多次劝白石拜湘绮为师,他怕人说自我标榜,迟迟没有答应。王湘绮很奇怪,觉得白石既不居傲,又不趋势,反而更加器重他,曾对人说:名人有名人的脾气,我门下有铜匠曾招志,铁匠张仲飏,还有一个木匠,也是非常好学的,却始终不肯做我的门生。张仲飏特地将此话告诉白石,他才于次年拜王湘绮为师。当时的清政府内阁中书蔡枚(湘绮内弟)得知此事,看了白石的画后感慨地说:“国有颜子而不知,深以为耻!”
1 9 04年王湘绮约白石、张仲飏游南昌,过九江,游庐山。当时铜匠出身的曾招志正在南昌试验大气球。在这里,“王门三匠”会了面。七夕那天,王湘绮和三弟子在寓所饮酒赋诗。他首吟两句,三人皆未和上。当晚湘绮将他为白石印章拓本写的序交给了他,上写:“白石草衣,起于造土,画品琴德,俱入名域,尤精刀笔,非知交不妄应。朋座密谈时,有生客至,辄逡巡避去,有高世之志,而恂恂如不能言。”中秋节回家,白石想起南昌联诗,觉得若不多读书,打好根基,实难做诗,哼几句平平仄仄,怎能自称诗人?因将家中书室“借山吟馆”的吟字删去。
“木匠”当了大学教授
此后,齐白石更加刻苦读书、作画,并遍游天下,领会祖国锦绣山河的绮丽风光。从四十岁到四十八岁,他五出五归,先后游历了江西、陕西、北京、两广、江苏,意境大为开扩,改画工笔为大写意。在西安时,当时的陕西巡抚樊山很器重他,要推荐他见慈禧太后,到宫中做官作画。白石坚辞说:“我哪里会作官,我只想凭一双劳动的手养家糊口就满足了。”从北京回到湖南,胡自倬师看了他路过华山时画的《华山图》,大为赞赏,拿了一把团扇,请他缩画在上面,并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第二句你做到了,慢慢再做第一句吧!”十年前,谭延闿曾请白石刻一印章,却有一自称金石家的丁某说了不少坏话,谭竟磨掉请丁另刻。这次回湖南后,谭延闿专门重新请白石补刻了印章,王湘绮也特地请他刻了印章,顿时省城轰动,名声大噪。在西安游大雁塔时,白石曾有“至今人不识阿芝”的诗句,此时乃有“姓名人识鬓成丝”的感叹!
1917年,齐白石定居北京,识陈师曾,相互砥砺,不媚世俗,自创风格,并以“写生我懒求相似,不厌声名到老底”,“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的创新精神,独辟蹊径,创红花墨叶一派,令世人刮目相看,时有南吴(昌硕)北齐之称。1927年,北京艺术专科学校请白石任教,白石不敢应,经林风眠校长和友人再三敦请就任,大受学生和同事的欢迎。当时的法籍教师克林多说,他到东方后遍历中、日、印及南洋诸国,是头一回见到这样好的画。当时,北洋军阀比前清更加腐败,白石画了两幅鸡,题词:“天下鸡声君听否,长鸣过午快黄昏,佳禽最好三缄口,啼笑诸君日已西。”不久,北洋军阀垮台,艺专改为艺术学院,白石也正式改为教授头衔。他感慨地说:“木匠当上了大学教授,跟十九年前铁匠张仲飏当了湖南高等学校(湖南大学前身)的教务长,总算是我们手艺人的一种佳话了!”
(题图插图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