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国
黄道婆是我国元代著名的棉纺织改革家,松江乌泥泾镇人(今上海县龙华镇)。她小时候家境贫寒,白天,挎着竹篮随父下地,在田边寻挖野菜;晚上,坐在窗前手摇纺车,在蜡灯旁精心纺纱。天长日久,逐渐练出了一套纺纱好手艺。
十二三岁时,家里生活无法维持,做了童养媳。后因对婆婆的悭吝刻薄、毒打怒骂非常愤恨,深夜逃到一座道观。被观主收留,唤之黄道姑。后又随观主的师姐坐海船,经闽广到崖州(今广东海南岛南黎族自治州崖县),以道观为家。
在崖州,她和黎族姐妹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很快学会了“捍棉”(去籽)、弹花、纺纱和织布的技术。为了使自己家乡的人们掌握黎族的棉纺织先进技术,一二九五年左右,她让黎族的木匠做了一套纺织机器模型,带着黎族姐妹们赠选的黎棉,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时候,父母已经去世,婆婆和丈夫已迁居外省,她就在亲戚家住下来。邻居老小见她鬓发斑白,移步蹒跚,就称呼她黄道婆了。
据《辍耕录》记载,当时松江一带还“初无踏车、椎弓”之具,棉花全是“用手剖去籽”,弹花用小竹弓。这样低下的生产力,朝廷却“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黄道婆把黎族轧棉的搅车,让人重新加以改进,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迅速解决了轧棉供不上纺纱的问题。接着她又创制出一种四尺多长的“绳弦大弓”,代替了原来的小竹弓。工作时,用弹椎敲击绳弦,振幅大,强有力。每日可弹八斤花,并且棉花松散而洁净。这种弹弓,后来还传入日本。她依据黎家的纺车,制作出一台三锭脚踏纺车。用这种三锭脚踏纺车纺棉纱,既省力,功率又高。很快就在松江一带得到推广,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纱工具。
黄道婆不但在棉花加工和纺纱技术上大胆改革,而且在织造方面也有杰出的建树:她把从黎族那里学来的织造技术,加上自己的实践,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并总结出“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一套织造技术,广传于人,使该地大兴纺织,“乌泥泾技”名闻全国,松江遂成为我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
黄道婆在十三世纪末去世。当地人民涕泣而共葬之,还为她立祠祭祀。在松江一带,至今还传唱着“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的民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