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工人也有艺术细胞

——访根雕爱好者王如松老师博

2023年08月12日

本报记者 周矢

谁说工人是大老粗?工人一样有艺术细胞。西安仪表厂钳工师傅王如松数年来热爱根雕艺术,制成根雕作品数十件,件件都是艺术品。今年二月份在莲湖公园举办的刘振华根雕展览中,王如松师傅的十余件根雕作品应邀出展,得到观众的一致称赞。其中“大象”与“挡穆铁柱”等作品,更是栩栩如生,令人喷舌不已。

王如松今年四十七岁,是一位有二十八年工龄的老钳工。年轻的时候,他就酷爱艺术,喜欢书法绘画。文化革命前,他迷上了“麦杆贴花”,自己设计了许多图案,创作了若干幅“麦杆贴花”作品,装订成册盒,常和家人、朋友一起把玩。不料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把这些艺术品全当“四旧”扫除了。但这场触及灵魂的革命却无法“扫除”掉他热爱艺术的天性。从那之后,他除了在家苦练书法外,还练习在金属的镇纸、墨盒上刻字,练出了一把好雕刻刀。至今,他的许多朋友同事家里,仍保存着他在铁镇纸、铜墨盒上的手迹。

一九八三年盛夏,厂里搞基建伐除了一株老树,树根扔在坑里,没人过问,让他偶然看见了。他的艺术细胞立即活跃起来,竞痴痴地围着那树根转了十几圈,嘴里自言自语地说:“鹰,鹰,一只老鹰。”于是他把那树根背回家去,用自制的雕刻刀反复修刻。三天之后,第一件根雕作品在他的手下诞生了,这就是他至今保存在自己卧室里的“翱翔”。从那之后,他迷上了根雕,逢厂休息日,他便约了朋友去华山、终南山、楼观台等地,寻找树根。他背着镐、锨,步行二、三十里,几个小时的找,几个小时的挖,一旦找到一件根雕坯子,就兴奋万分,又不顾路途遥远,走几十里山路背回来。去年八月份,正是西安气温高达三十九度的时侯,他听人说在六合里一带搞基建,刨了几株老树,立即拉了架子车、带了镐头赶去,和两个朋友在骄阳下一连挖了七个半小时,等把树根弄进家门,已是半夜十二点了,汗衫短裤上又是泥又是水,妻子见了,不由埋怨他:“你这是为了啥呢?”

的确,王如松酷爱根雕,不为名,不得利,完全是一种艺术的热情。每次雕刻,他常常工作到深夜,为了不妨碍妻儿的休息,他总是一个人钻在十平方米的小厨房里,在炉火的烘烤和蚊蝇的围剿中工作,一干就是七八十几天,白天照样上工出勤。一件根雕完成了,他又点上一支烟,在一旁翻来复去地反复推敲,常常一坐就到天明。他说:“这是一种娱乐,一种享受。看着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作品,心里真比吃了密糖还甜哩!”

最近,他正在雕刻一副国际化的中国象棋,每天晚上工作到十二点,已经刻了一个月了。笔者亲眼见到了那一副“象、马”都十分逼真的棋子,问他:“这有收入吗?”

他笑道:“有什么收入?这是一份创造哩!要是成功了,在全国将是头一家,那该多有意义。”

我想,它的意义不仅于此。一个老工人,一双拿榔头的粗手,却在艺术的殿堂里自己走开了一条路,这对被人叫作“大老粗”的工人阶级来说,不是有其更深远的意义么?

大象

根雕

上篇:妙语惊人
下篇:工余班后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86/8/19860829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86-08/29/042689.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