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子迷的奇遇》试映以来,社会反响强烈。《鸽》片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却以真挚的人情味打动人心。影片中的“鸽子迷”杜安是个后进青年,因偷鸽抱养弃婴,后来在工友的帮助和社会的关注下,他终于净化了自己的灵魂。这个银幕形象,在探讨人性美和人道主义以及如何理解当代青年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意义。最近,本报和省总工会宣传部、省电影公司在而电公司组织观片座谈,现将《纪要》发表,以期引起读者的兴趣。
刘德发(省电影公司宣传科长):《鸽》片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发生在辽宁的一个真实故事,不是瞎编乱造。在外省试映,真情沛沛,催人泪下。
侯树声(西安电容器厂工人):这个片子生活气息浓,很成功。先偷鸽子,后又舍己救人的杜安,就是现实生活中良莠并存的直人,不是影片常见的那种“站在高坡上,挥手指方向”的“高、大、全”的英雄,令人常得亲切可信。杜安的形象是八十年代青年精神面貌的反映。他类似靳开来式的英雄,生活上不拘小节,但关键时刻可以冲上去。
王爱国(西安绝缘材料厂 宣传干事):看后很受启发:对犯过错误的青年人,人们习惯带着框框去看,不信任,好象做好事只有先进青年,其实,后进青年也有自己的长处。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看人也要一分为二。当前,人与人之间更需要理解、沟通。这一点上,电影是成功的。
贺莉莉(西安微电机厂 党办干部):开始一看是北京儿童厂出的片,很失望,随着放映,越看越觉得不错。特别是记者采访杜安,问他救孩子是否要和重男轻女思想对抗的时候,他诚恳地回答,没有,是因为孩子救了他。还有“认女”一场,按理是不该认,最后真相大白,亲妈就是没有来。结尾安排巧,合乎常情。
吕福田(西安电容器厂 宣传干部):父女俩演员,特别是小孩的表演,很到家,特别是“啃脚丫子”那一节,神极了!给人的感觉就是“亲父女”,就是生活中的事儿。缺憾是结尾落入俗套。影片中船一走,台下就有人说:“小孩必定还要出来!”果然。倒不如船去人空,留下一个茫茫江面让人去回味,去深思。
洪海波(西安绝缘材料厂 工人):“鸽子迷”卖鸽子,再不做“贼”,弃旧从新,是很教育人的。杜安送女认母,撕本留条,让孩子长大别忘了三十七位奶妈,洋溢着人性味,人与人之间的爱。其实,无论哪个阶级,即使是杀人犯,在他良心发现的一瞬,也还存在着爱。我去过东欧一些国家,公共汽车上看不到检票员,人们上车自动向售票机内投钱,有月票的就主动亮出来,高度文明全靠公民的自觉自愿,而咱们宣传精神文明,时常流于表面化。
章月萍(西安微电机厂宣传干事):没有豪华的陈设、时髦的服饰,那油腻的工装,狭窄的住房,很符合工人之家的环境,影片源于生活,真实自然。但歌颂杜安过于理想化,对他的偷窃行为,竟没有一点儿指摘,是不对的。
原树刚(西安电缆厂 技术干部):人情描写上,让人感动得掉泪,女儿不是亲生的,却把父女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只是结尾不够圆满。
贺莉莉:结局才好呢。如果留下悬念,看似悬而实未悬。我是观众,也是母亲,母亲爱孩子,就要为孩子着想!这样处理,真实。
段凌波(《西电工人报》总编辑):记者采访,厂长拒绝拍照,说没做什么工作。其实大多数厂长并非麻木不仁,组织上出面支持杜安,似乎更符合实际。另外,编导懂得当前政治思想工作的特点,让全宿舍、全社会都来支持杜安。利用群体做思想工作,值得政治工作者探讨。败笔有一点,“鸽子迷”养娃,如果多一些“笑话、”和难处,再引来女工的支持,是否更好一些?在塑造“真正的男子汉”形象上,《鸽》片成功了一多半,失败了一小半。总之,《鸽》片比较成熟,送来“细粮”,不象有的片子,尽给观众吃“高梁面”。
连明林(西安电容器厂 干部):共性上不真实,政策上不允许。比如拣娃报户口,能报上吗?影片也有成功的一面,从生活细节来宣传道德,没有先前的说教式。
佟玉洁(西安微电机厂 宣传干事)影片宣扬的是传统的伦理道德。杜安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大,当人家来认领时,他明知这人抛弃过孩子,却硬要违心地用“理性”压抑情感,去迎合“社会公德”。只因为人家是“生母”,怕“将来不好说”,就要把孩子给送去。为了某种“理念”,去忍辱负重,为维护“社会舆论”,而缺乏自信,丧失自立的人格和负责到底的精神,这正是我们民族的“劣根性”!以几千年的封建观念对人本性的扭曲作基调,太压抑了。
高猛(西安绝缘材料厂 保卫干事):人有感情动物的本能。当前,人与人应当讲相爱,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影片虽没有直接谴责杜安的违法行为,但他看到那么多“母亲”给孩子喂奶,他感动了,幡然醒悟。这说明对失足青年需要感化。
任孚榆(西安微电机厂 管理干部):影片中只有群众和杜安的“哥儿们”关心这个弃婴,不够真实。另外,单靠一个小孩来进行说教,靠一个小孩子的问题来转变社会风气,难。
侯冠英(省电影公司宣传干部):影片在民族心理、传统观念同人的自我价值,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关系上,都给人以启示。现在讲竞争,有的人为钱不要脸,有些地方人情寡淡,互不帮衬,使人感到冷冰冰的。而影片告诉我们,还是需要讲点人性,讲讲人人道主义。
座谈会代表一致认为:片面追求票房价值,影片只会越追越没有价值。当前为工人所喜爱的故事片还是太少,希望电影界多拍一些好片,离职工生活近点再近点。(薛瑜阳 桂维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