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观云测天的人们

2023年08月12日

马宽厚

多少次,我仰望着星空,寻找着风的踪迹,雨的丝纹;多少次,我登上陡峭的山巅,扑捉那飘逸的白云……

我为多变的天气烦恼过;

我为突如其来的天气灾害揪心过;

我更为气象部门一次次准确的预报,使人们躲过风魅霜魔的侵害而惊叹过,佩服过,感动过。

终于,我寻到了他们——观云测天的人们。

(一)

“撤退!”一个果断的命令使安康城十万居民免遭劫难;决策人的英明来自气象部门的参谋,而这个参谋的正确与否则取决于预报员对气象科学研究的深度。

一九八三年七月二十六日,省气象台预报室里,紧急天气讨论会正在热烈进行。

月底几天,陕南会不会出现一次暴雨过程?预报员们指点着天气图,各执一词,争论激烈。

审慎是必要的,哪个气象预报员敢保证自己百分之百的准确,不会有一次报错?这正如将军们谁都打过畋仗,但关键的战役却绝对不能输!

周全瑞,五十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的主任工程师,这时站起来,根据中央台大趋势预报,集中了同志们的意见,又运用自己制定的暴雨模式,终于下了决心:“报!”

预报发布了,第一份雨情通报也于当日下午送到省政府领导的手上,送到了省防汛指挥部。

七月二十八日,汉中地区果然连降暴雨,镇巴、西乡、汉中、城固降雨量超过了二百毫米,奴江水位猛涨。

雨量是否继续加大,雨区是否还要扩展?这一切决定汉江洪峰的大小,关系到下游沿江城镇特别是安康城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省政府领导急切地等待着;

安康地、县领导更是坐立不安,翘首以盼。

气象预报员呵,你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二十八日这天,安康地区气象台副台长、工程师胡中联主持紧急天气会商,预计汉中雨区会东移安康,未来二十四小时内,一场全区性的大暴雨即将出现。

然而,老天爷偏要作怪,七月二十九日滴雨未下。

三十日下午,个别地区只下了小雨。

陕南暴雨连续四天,历史记录中仅出现过一次。有些同志不同意再发布暴雨预报了。要知道,报错了,沿江的工厂机器搬出搬进,将会给人们带来多少不必要的损失!省、地、中央,三级气象台电话频频联络,终于,一个科学而果断的决定做出了——日降雨量一百毫米的“大暴雨”预报,坚定不移地予以发布。

三十一日,星期天。大暴雨降落安康大地。汉江洪峰叠加。

上午十时,根据天气预报和水情预报,陕西省省长李庆伟果断地发布了命令:地、县紧急动员,组织安康、洵阳等城居民迅速撤离。

晚八时三十分,四百年一遇的特大洪蜂冲垮城防堤坝,咆哮着扑进了安康老城……

(二)

在崇山峻岭,在大漠沙洲,艰苦的工作,执着地追求,人说观测员是无名英雄,他们观云测风,从事着气象部门的“基础工程”。

气象工作高度分散,半数以上人员在荒僻小站。同一时刻里,他们对本站风、压、温、湿进行观测,将数据编成气象电码,通过电讯部门发往本区气象中心。我省一百零四个气象站,就有二十六个建在山顶上,平原上的站也大多远离城镇。许多站没有井,有的站不通电,文化娱乐、急病治疗、老同志的子女上学、新同志找对象等等,问题确实不少。然而,同志们理解,理解社会的分工,总有人必须额外地付出。有什么能比这理解更为珍贵呢?

五岳之一的华山,人们是熟知的。它壁立千仞,峻拔陡峭。海拔二千米的山巅上,天气变化无常:有时狂风呼啸,风速每秒可达四十米(九级风),能吹折两人合抱的古松;有时寒流袭来,顿时滴水成冰。坚守在华山西峰的气象工作者,点油灯,喝雪水,吃粮靠人背,烧柴自己砍,他们的生活与艰辛和单调连在一起。老站长王亚平(现任汉中地区气象局长),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六十年代转业,被分配到华山气象站。他二话没说,扛着行李上了山,一住就是十八年。艰苦的环境磨练人,不少同志入了团、入了党,有的还当上劳模和先进。去年团中央组织的为边陲优秀儿女挂奖章活动中,华山站女观测员李华珍荣获银质奖章,可谁能想到,刚上山那阵,她还蹲在墙角抹过眼泪哩!后来她不但爱上了这地方,还爱上了这里的人,在高高的西峰上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

(三)

现代化的设备,是气象工作者的千里眼、顺风耳,然而这些设备要应用得好,还靠不断提高报务员、机务员的知识水平。

气象工作高度分散,但又高度集中。各地同一时刻的观测记录按一定格式填写在空白地图上,就成了供预报员分析天气用的天气图。报务员就是在观测和预报中间起纽带作用的通讯传递工作的人。从戴着耳机、手抄电码,到全电子型电传机,报务员电换了一代又一代。

传真机能把日本、北京的天气图接收来,为我所用;雷达能监测直径八百公里内的冰雹、雷雨和大风;云图接收机,接收美国、日本公开发布的云图资料;电子计算机已在气象部门广泛应用……

机器设备不断地更新换代,人们的知识也必须时时充实、更新和提高。为此,省气象通讯台的机务员、报务员们付出了多少辛劳?翟佑安、张万鹏、侯万林、陈立新……这些十来岁就参加工作的人,他们的基础知识应该说是比较差的,但是,知识的魅力深深吸引着他们……于是,有的人取得了文凭,有的人在实践中学到了过硬的真本领。机器是亲密的伴侣,书本是可信赖的挚友。为了今天,他们努力奉献……

各种探测手段,各样预报方法,各项科研成果,各类服务项目……使人倾倒,令人振奋!从解放初接管国民党三个破烂不堪的“测候所”,到现在形成省、地、县三级台站网,拥有数千名知识分子为主的职工队伍,我省气象事业走过了多少艰难曲折的路程!

亲爱的朋友,不管你飞行、航海,或者乘车出游;不管你仓储、开矿,还是基建施工;也不管你种植、采伐,或是草原放牧,你都离不开你生活着的环境,你会格外关心未来变化着的气候。每当你打开自己的收音机,或是坐在电视机旁,收听天气预报时,你能不感到欣慰和踏实么?

呵,观云测天的人们,趋利避害,造福人类的人们! (题图:林积令 摄影:汪志祥)

地面观测人员观测气象要素。

安装在省气象台楼顶的测雨雷达和卫星云图接收、传真机的天线设备。

气象观测员放探空气球,用测风雷达接收探空仪测得的高空气象要素信号。

上篇:没有了
下篇:闲话包装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86/10/19861007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86-10/07/043150.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