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已届深秋,菊花盛开,遍地金黄,扑鼻清香。菊的古字作鞴,《礼记·月令》上说,“季秋之月,蘜有黄花。”所以菊花又名秋菊,或黄花,九月称为“菊月”。
菊花最早是作药用和食用。屈原的《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餐“落英”就是吃菊花。《神农草本经》上总结它的药效是:“菊服之轻身耐老。”因此,自汉代初就有九月九日(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惯。北宋时的汴京,每逢重阳节,民间有花市赏菊,宫廷里插菊花枝、挂菊花灯、饮菊花酒,极一时之盛。
据《西京杂记》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可见我国酿制菊花酒,由来已经很久了。菊花对人有益,史书上多有记载。《后汉书·郡国志》里记述了南阳郦县(今河南内乡县)饮菊水三十家世代长寿的事。县北八里有一条小河,河两岸的谷中长满了“甘菊”。菊花从两岸纷纷落入水中,所以“水极甘馨”。这里的人家因饮用这河里的水,居民普遍长寿,上寿一百二三十岁,中寿一百多岁,七十多岁死了都算“早夭”。“汉司空王畅、太傅袁隗为南阳令,县月送(菊水)三十余石,饮用澡浴悉用之。”太尉胡广之父久患“风嬴”,也是长期饮用菊水治愈的。据分析,菊花中除含有菊甙、腺嘌呤、胆碱等成分外,还含有挥发油,既有杀菌作用,又对中枢神经有镇静效果。近代对菊花挥发油的提取引起了重视。我国从梨香菊中得到的精油,香韵独特,极为名贵。
现在用菊花作为饮料,不仅可以制茶,还可以制成菊花晶、菊花露。做茶的菊是产在浙江的杭菊。杭菊气味芬芳,是佐茶的佳品。菊花晶、菊花露可以消暑降热,明目清心,润喉益肝。菊还是名贵的菜蔬。春天采野菊嫩苗,可炒而食之;秋天菊花盛开,用白菊花炒肉,香甜可口。现在广东生产的食用菊还出口港澳。
农村中有将野菊花晒干装于枕套中作枕芯的,睡时能闻到怡人的芳香,枕在上面还有清脑醒目的功效。菊花加艾叶作护膝,可治风湿疼痛。菊花还是保护环境、净化大气的“卫士”,它不怕烟尘的污染,对有害气体具有吸收和抵抗能力,就是在令人生畏的高浓度二氧化硫空气中也仍能叶茂花艳。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评论菊花,“其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为了人类的健康,菊花真是群芳不可为伍的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