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起
韩玉梅到得比我们还早。
为了丰富美化业余生活,省国棉一厂“赵梦桃小组”要自己举行时装表演。两天前,组长韩玉梅就告诉了我。我觉得此举甚好,有八十年代青年工人的气息。
韩玉梅才从北京开过“全国班组会议”归来,带回一枚金色“五一奖章”。今天的活动,便是她领导小组开展“我为小组献一计”活动所做的第一件事。
来了二十三个人,有三位小客人,都在三岁上下。姑娘们来前都打扮了,比在车间里精神多了,—种飒爽的喜气,在眉目间流溢,衣着都整洁入时。我只辨得出流行的牛仔裤、西服、风衣,坎肩、棉毛衫,其它形式以及衣服的质地便茫然无知了。三个女儿一台戏。“赵梦桃小组”的第四代人,才聚在一起,便笑在一起,闹在一起。声浪里流动着的,是一种自由和青春的韵律。
表演分为二组。一组由未婚姑娘们组成,一组由小孩妈妈们组成。互为对方的评委会。先是姑娘组表演。妈妈组的人便端然入座,俨然以评委大员的身份自居了,肃然神色,催促姑娘们表演。于是,轻快的舞曲流荡起来。第一个上场的姑娘着浅蓝色条绒西服上衣,蓝裤,高跟皮鞋,昂首挺胸,生气勃勃,似要走出个第一名似的。但乍走几步,便兀自笑了,那一字步也走了样儿。评委们发出一片呼声:“态度不端正!”“不行不行,重走!”“吸肚子!吸肚子!……”接着一位姑娘,着土黄色风衣,走了几步,很是潇洒,赢得赞誉。然后先头表演的姑娘重新走了一遍,到主席台前,笑问:“还不行?”便张开双手,躬腰一礼,挑起一片朗朗的笑声。一位姑娘害羞,怎么推也不上场,妈妈组便有人走出指导。评委们立即喊出“不要指导”的呼声……
此时,韩玉梅宣布,以前表演都算试验,现在开始打分,排队走三圈。穿浅蓝色西服的姑娘向评委们提出批评:“您们评委像啥么,走到您们跟前,您们一笑,俺们就不好意思啦。”
姑娘们的表演是认真的。排起队,摆好架式,各在举止中渗入她们的自我。步履轻捷,娉娉婷婷,携了姑娘们特有的矜持之气。如飘如舞;美的韵律,伴了欢畅的舞曲,轻盈地飘荡。之后妈妈组的表演却另具气象。她们显得开放多了。姑娘们一成了评委,便趾高气扬,指点起来。妈妈的表演韩玉梅打头。“我先试试!”她说,便向前飘去。她穿着深色西服,走到评委们面前,半俯了腰身,做邀请状,问:“行不行?”被姑娘们在笑声中否定。然后另一位孩子妈妈,主动试演。她袅袅娜娜,走到评委们面前,左手托腮,右手扶肘,右脚前伸,头部左倾,娇滴滴嫣然一笑,博得满屋大笑,满屋掌声。
舞曲嘹亮起来。妈妈组成直排队伍,开始正式表演了。她们没有姑娘们的矜持,却有着另一种舒展自然的风度。每人到评委们座位前,总有一个动作,或鞠躬,或致谢,或鬼脸……总要有所表示才去。走三圈,每次过评委前,动作便有不同,撩拨起的笑声和掌声,盖过了乐声。三位小观众,被妈妈的美打动了。大概他们从也未见过妈妈是如此的美,一面笑,一面拍巴掌,一面大声地叫:“妈妈!妈妈!……”
音乐声大起来。年轻的妈妈们表演得愈认真了。我凝视着他们,倏地记起这个厂的业余摄影家王雪峰在本地区获奖的摄影作品。那是拍的大河旋流,经了暗导技术处理,旋流的轨迹历历如同木刻,愈增了旋流的力度。旋流之中,飘了一朵金黄的油菜花儿。题曰:生活的韵律。我突然觉得,眼前的这些姑娘们,每一个人都是那朵黄亮的油菜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