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天啸
犹大背叛耶稣,在信奉上帝者的眼中他是十恶不赦的罪人。西欧国家忌讳“十三”,根子发端于犹大是耶稣第十三个门徒。香港忌讳“四”,四——死谐音,被视为不祥。
“忌讳”各国都有,据说出外人员到一个未曾去过的国家或地区,首先要了解和熟悉对方有哪些“忌讳”,免得到时弄出尴尬难堪的局面,宾主双方都脸面无光。
中国有“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古训。整天揣一颗畏惧之心生活,“忌讳”应运而生也就在所难免了。
“忌讳”既是古代文明盘根错节生出的一颗硕果,难免要源远而流长。古时勿论,十年前的“文革”,不是因“穷才革命”而“忌富”;提倡“斗争哲学”而“忌和”;与“帝修反”不共戴天而“忌洋”么!虽说不成文,可也万万冒犯不得。一位工人站在炉窑西边干活,突然刮起了东风,煤烟呛得受不了,就信口说道:“讨厌的东风,要是刮西风该有多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话被人拿去“邀功请赏”,而他则以攻击“东风压倒西风”没少挨整。
备尝斗争哲学的苦头,终于从国无宁日的反思中领悟到“和为贵”的重要;开放带来的生机,使僵化的神经开始感应到“忌洋”而闭关自守的愚昧;致富的乐趣无疑是对“安贫乐穷”的嘲笑……《道德经》有一句话:“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看来老子还有点远见卓识。当今的繁荣局面,就是打碎了许多的“忌讳”才取得的!
“忌讳”束缚手脚,僵化思想,更可憎恨的是它教人说假话,搞虚伪。为什么当年“假大空”能风靡一时?恕我武断,都是因为“忌讳”太多,被逼出来的!
前几年出现过否定“愚公移山”的论调,提倡现代化,就去忌讳实干精神。注重文凭,就无视没有文凭的真才实学。“向钱看”就将“义”抛到大洋之中,“忌讳”己逝,遗风犹存。当一种潮流勃兴之际,便去忌讳和它相对立的认识与观点,此风实在要不得。实践证明唯物辩证法和实事求是的原则,任何时候都离不得。用偏颇的观念去认识现存事物,难免会造成“社会天平”的失重。
自然界生态平衡的道理,不是很耐人寻味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