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念曾苏满乾
看了宝鸡话剧团创作并演出的《去年的中秋节》,觉得它就是一首情深意长的抒情诗,就是一幅隐含着虎啸龙吟的山水画。该剧人物、场景、时间都高度集中,在这高度集中中,也熔铸着编导的追求——立意的和表现手法的。
编导把他们的视觉神经插入人的内心世界,去探求当代人——普通人和知识分子的心灵,力求逼真地、毫无夸张和粉饰地再现人的心理,看他们是怎样想的,看他们具有什么样的情感,看他们有什么样的追求。这样一来,再现在舞台的。就是典型环境中的“这一个”,他们的动作、神情、语言无不是个性化了的,大姨妈的钟情而甘于奉献,苟老头的纯朴执著,老作家的高傲而近乎冷酷,研究生的自我欣赏而近乎自私,小燕子的娇而不浮,爱而不痴,善而不猾,都引起了观众对家庭、婚姻、爱情、事业、知识、地位等等的沉思。而沉思的结果,必然导致家庭的和谐、婚姻的幸福,爱情的高尚,事业的蓬勃,知识的猎取,地位的平等。这便是这场话剧公演后的社会效应。因此,它给人的不是一杯白水,而是一杯醇酒,谁又能把它的味道真真地说出呢?
表现手法上,编导特别注意了环境气氛的渲染,以此来烘托人物内心的复杂变化,灯光明灭,色彩变幻,歌声点缀,都能把观众带进中秋节的融融月色,深痛忧伤的家庭氛围,使观众随主人公感情波澜的涌动而起伏,进入角色,引起共鸣,从而加深对该剧所表现的那种朦朦胧胧,说不准道不出的东西的体会。
它带给人们的是时代的沉思,未来的追求。我们相信,在当代社会中,它会找到自己的现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