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粤基
提起王熙凤,可能人们会摇头,这位在曹雪芹笔下的“凤辣子”,心毒手狠,惯于耍阴谋,设圈套,历来名声不犬好。但也不能说,此人就没有一丝儿优点,比如说她的精明干练,她的经营才能,如果放在现今一个工厂里当总务科长或管理干部,肯定是不会逊色的。此外,王熙凤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是凡事重实惠,从不徒慕虚名。
《红楼梦》第五十五回中,王熙凤和平儿谈到探春的非凡才干,又惋惜她不是王夫人所亲生时,发了一番议论,大意是:“如今作亲时,多喜正出而贱庶出,其实,庶出的女子只要人好,比正出强多了。”凤姐的见解的确高人一筹,她无视宗法社会的迂腐观念,认为作亲的关键是“只要人好”。历史上巾帼精英并非都出自名门,贤妻良母也不一定都是“根红苗正”。联想到选才和作亲似乎同出一理,当今四化建设需要的是熟练本职的干才,重在水平而不在文凭。华罗庚当初不过是个初中学生和小店伙计,由于熊庆来的推荐,一下子成为清华大学的研究员,后来成为本世纪杰出的数学家,熊教授可谓慧眼识人矣。反之,现今却有不少的领导者,在选才上热衷于文凭,眼晴只盯在“正出”(正牌大学生)上,而对于自学成才者不屑一顾,这样既埋没了人才,也不利于事业。看来,这些“文凭热”者真该向王熙凤的务实精神好好学一下,无论是“正规军”,还是“杂牌军”,只要能冲锋陷阵,不都是应该受到重用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