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
在《尧典》中,曾记述了人员的试用和考绩制度,对已经任用的,有“三载考绩”的规定。经过三次考核,昏庸的降职。明智的升级。鲧治理洪水九年不成,舜把他流放了;鲧的儿子禹治水有功,舜委以重任。“三载考绩”虽源于尧舜之世,但对今天的干部制度改革不无鉴益。
干部制度的改革,就是要改稳若磐石的“铁交椅”为“活动椅”,举贤任能,使有绩者上,让无功者下,以促进四化建设。
现代化建设是一个艰巨的工程,既要实干,又需创新。要真正地筛选和培植起有才能的干部,就要对干部“三载考绩”,评功论过,给真正有才能的干部以用武之“机”。然而,在某些单位,干部一旦受聘上任,就丢不了“乌纱帽”了,甲处干不了,调到乙处,乙处混不下去,又去丙处……职位没降,薪水未减。在这些干部看来,“位子”是铁打的,“官”是流动的,流来流去还是官。他们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甚至扯皮踢球不断。这样的干部,不但没有贡献。反而消耗“内能”。
报载,河北省泊头市委,在干部中实行“免职警告”制度,就是对长期工作平庸、无所作为的行政和科技领导干部,在决定免职以前,先提出免职警告,开诚布公地指出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现状的要求,限期打开工作局面。到时达到要求的,可解除警告,继续任职;未达到要求的,则予以免职,安排一般工作,职务工资也作相应变化。这对打破干部只能上而不能下的惯例不失为一剂良方。
“无功便是过”。任何对事业没有成就、没有贡献的干部都是不称职的。四化建设需要的是真正的“将”材,要摒弃那些充数的“滥竽”。因此,在干部问题上,还是以“绩”来定上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