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沈括的《梦溪笔谈》载,北宋初年,今江、浙一带,向朝廷进献龙船,长二十余丈,陈设华丽,专供皇帝游幸之用。时间长了,船身腐烂需要检修,但在水中无法施工,怎么办,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
1077年),宦官黄怀信献计:于金明池(今河南开封西)边凿一大澳(大水塘),澳中立柱,架上大木梁,再放水入澳,把龙船引到大木梁上,然后用水车车干澳中水,使龙船架于空中,这样,工匠们便可对龙船进行检修。检修完毕,再给澳里放水,让龙船浮于水上,撤去水梁和柱子,大功即告成。如果认为必要,还可在澳上建一屋顶,“遂为藏船之室,永无暴露之患。”
这种凿澳修船法与现代的船坞修船法,其原理是一致的。沈括所记的“金明池大溴”当是世界上第一个船坞,它比一四九五年英国在朴茨茅斯所建的欧洲第一个蟹坞要早四百多年。可见,我国古代修造船舶的设施和技术曾居于世界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