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声
曲折,是文艺作品的重要特征,戏剧作品也不例外。“人要直,戏要曲”,“戏贵曲折忌平直”。这些谚语都反映了戏剧的基本规律和观众的审美要求。过去有这样一幅戏联:“曲者曲也,曲尽人情,愈曲愈妙;戏岂戏乎,戏推物理,越戏越真。”下联是讲的艺术真实问题,我们不去说它。上联就是说的戏曲应当曲折,要跌宕起伏,要通过曲折生动的情节,人物命运的曲折经历,淋漓尽致地表达各种世态人情。愈是曲折的戏愈显得高妙。从美学观点看,曲也是美的基本特征。人体讲曲线美,路以曲径幽深为美,桥讲九曲桥。英国著名画家荷迦兹认为:物体最美的线是“由波浪线和蛇形线组成。”因为从人的审美要求讲,曲折能引起人的快感。“曲折会引导人的眼睛做一种变化无常的追逐”。“眼睛由追逐和乐趣而感到极端的高兴。”(荷迦兹语)我国明末清初文艺批评家金圣叹在评点《西厢记》中有一段话:“文章之妙,无过曲折,诚得百曲千曲万曲,百折千折万折之文,我纵心寻其尽以自容与其间,斯真天下之至乐也。”荷迦兹和金圣叹的观点多么惊人的相似。可见,无论是人学、戏剧、绘画,也无论从美学观点或群众的审美要求来看,曲折乃是艺术最重要的规律。
反映戏剧的曲折性最重要的手段就是着重表现人与人之问的矛盾冲突。著名剧作家王肯同志有一句名言:“折腾来,折腾去,反覆折腾就是戏。”折腾就是矛盾冲突,反覆折腾就是曲折。矛盾双方都按照各自的利益和打算,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而且不破坏别人的计划就不能达到目的。这样,“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意志冲突和性格决定,造成了戏剧情节的曲折发展,也形成了心理的、感情的曲折起伏过程。观众通过波涛起伏的曲折的欣赏过程,从而获得了精神上的最大满足。当然,戏剧的曲折性除了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之外,还有其他的途径。例如,组织戏剧性的“突变”,利用偶然的、意外的事件,造成剧情的大幅度、急剧的变化,使剧中主人公的命运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运用这种戏剧性的“突变”手段,造成剧情跌宕起伏,形成曲折感、悬念感和紧张感。
有人认为,八十年代的观众富于思考,从外向转为内向。主张淡化情节和加深哲理性的表达,而在创作中忽视了“曲折”这一美学要求。这是偏颇的。戏剧的曲折性并不排斥内在的冲突和哲理性。这可从古今中外许多优秀剧作中得到证明。因此,我认为,最完美的戏剧,应该是具有曲折的情节,丰富的内在感情和深刻的哲理性的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