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刚
幽静的西安市工人疗养院,座落在长安县城西的一个山丘下面。这山,还有一个满含诗意的名字,叫栖凤塬。
也巧,我扭伤了腰,彻骨揪心的痛,去了几所大医院,又透视又拍片子,也没看出个究竟来。医生的回答使我几乎没有信心了,没办法,先卧硬板床休息吧。仍不见好,只等做手术了。却有朋友介绍我到这个工人疗养院来看看。看看就看看,死马当作活马医吧。不料在第二天,一个叫叶云舒的外科副主任来了,看了我的病,只给我做了一次正骨手法。再过了三天,居然能自由行走了。
叶大夫的医术令我叹服了,便找他去闲谈。交谈中得知,在六十年代初,他毕业于重庆军医大学,原来的专业是西医外科。“搞正骨,我是半路出家。”他谦逊地说。后来,从他的一篇学术论文里,我知道了他中年转行的秘密:正骨手法是祖国医学遗产中的瑰宝。西医对某些腰部急性扭伤疾患多采用手术治疗,自有其可取之处,但难免会造成损伤,甚或带来后遗症。而传统的正骨手法则恰恰弥补了西医手术之不足……
我对正骨不觉有了兴趣,便从叶大夫那里借了些“新医正骨学”的书来看。这一看,我眼界大开了。原来早在两千年前的《内经》一书中就有“推拿”的记述。以当代上海名医魏指薪老教授为例,其专著《魏指薪治伤手法与引导》成书时,魏老先生年事已高达八十七岁,经验之丰富可想而知了。更何况世代行医,至魏指薪竟是二十一代传人。于是我想到,祖国传统医学的这一重要领域,曾被一些“民族虚无主义者”所鄙薄,把他们当作街头卖艺人的杂耍或者民间小唱,似难登大雅之堂,真有点岂有此理?
半月光景,我痊愈出院了。出院那天早晨,我沿着疗养院冬青夹道的小径悠然踱步。墙壁上贴满了盛赞叶大夫和外科其他大夫的感谢信,写信的人,有大兴安岭的林业工人,有戈壁瀚海的勘探队员,有高炉旁的炼钢工人,也有绿茵场上的运动健儿……我驻足而立,望着那洒满霞光的栖凤塬,心中不由砰然一动,眼里似乎闪现出村民们传说中的景象:高远的蓝天下,栖凤塬上飞起一只五彩珠凤,一直朝高高的云天扎去……